一、加强顶层设计,做好旅游规划
市文化和旅游局高度重视绿色生态屏障旅游业发展工作,按照市领导和市绿屏指挥部的要求,深入有关区实地调研,对我市绿色生态屏障区的旅游资源进行“拉网式”深度普查,充实完善资源数据资料,在征求有关单位意见的基础上,编制了《天津市绿色生态屏障旅游专项规划(2022-2035年)》,已报市绿屏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待审批后印发。2023年11月中旬,市文化和旅游局在市绿屏领导小组办公室组织的专题培训班上做了旅游专项规划宣讲,指导各区加强工作的顶层设计,着力探索、有序推动绿色生态屏障内旅游业态发展。下一步,将继续优化顶层设计,指导属地文旅部门在保护优先的基础上,探索推动绿色生态屏障内旅游业发展。
二、盘活生态资源,促进价值转化
我们围绕“促进生态产品价值转化,推动绿屏高质量建设”问题,赴绿屏各区进行了多次专题调研,形成《关于促进生态产品价值转化推进绿色生态屏障高质量建设的调研报告》,总结出“生态指标提质增效、‘林业+’绿色产业、‘生态+’特色经营、‘试点先行’维护运营、碳汇资源市场”5条发展路径。编制了《关于推进绿色生态屏障维护运营的工作方案》,科学选定宁河永定新河林水生态区、东丽湖生态区、津南八里湾、官港森林公园和西青绿廊“翠屏泊舟”段作为维护运营试点,成功举办了中国好声音天津区赛事、农民丰收节和半程马拉松等活动,经营性收入总体突破3000万元,取得良好成效。组织绿屏各区申报成功12家国家级工业旅游景区,其中国家级4A景区3家、3A景区5家,具有丰厚的旅游发展潜力。已累计接待游客10万余人次,累计实现经营性收入约500万元。
三、发展生态文旅,助力乡村振兴
针对津南绿屏30个保留村,编制了《天津市津南区村庄布局规划(2021-2035年)》,明确津南区村庄分类,坚持合理配置津南区土地资源,实现村庄生态、生活、生产三类空间的协调发展,确保村庄建设发展有目标、重要建设项目有安排、生态环境及耕地和基本农田保护有管控。同时,大力推动村庄规划编制工作,截至目前,已完成22个村庄规划编制工作,为绿色生态屏障区内村庄发展提供规划支撑。绿屏31个保留村庄,全面向“生态、宜居、美丽”转变。我们依托绿屏生态资源优势,坚持“一区一主题、一村一风格”,科学开展生态文化旅游。2023年,津南区孙庄子村打造7套特色民宿样板,做到“一宅一特色”,实现经营性收入300万元;月桥村以婚姻文化为主题打造“月桥文化仓”品牌,接待游客8万人次,经营性收入约1500万元;小站迎新村成功举办2023年“民俗嘉年华”系列活动,累计接待游客50万人次,经营性收入约2000万元。
四、打通卡点堵点,深挖发展空间
绿屏生态基础还比较脆弱、基础建设还不充足,影响后续可持续发展。因此,我们紧盯目标,按照规划要求,进一步加强生态环境巩固和完善,稳妥开展工程建设,重点加强生态片区串联,打通廊道,串联水网,构建生态道路体系,优化旅游基础设施,将分散性的林地、草地、耕地连接成片。解放思想,拓展渠道,注重在提高自身价值和项目谋划上出新招,找准突破口,包装好项目,积极申请国家生态修复资金支持,广泛吸引社会资本参与,减轻财政压力。例如,津南区绿屏已由建设期向管理期转变,并积极推进绿色生态资源综合利用项目,已于2023年10月通过公开招标的方式确定中标单位,负责项目运营工作,目前运营方案已基本成熟,预计2024年内取得阶段性进展。同时,指导北闸口镇前进村、八里台镇西小站村专业化运营,持续深化“以文化乡”整体规划,分别于2021年和2022年成功创建为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组织推荐小站镇以及小站镇迎新村参加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镇的申报,并指导小站镇创建成为我市首批全域旅游示范镇。
五、下一步工作
下一步,我们进一步解放思想,全面总结绿屏建设成果,围绕我市“十项行动”,全力做好生态价值转化工作。一是开展规划评估。为适应新的形势,今年我们将适时启动屏障区规划的评估工作,形成评估报告,并报领导小组审议,然后根据领导小组要求,推动后续工作,同步开展津南绿屏规划评估,进一步优化规划布局和建设内容,为绿屏后续建设夯实工作基础。二是会同市文化和旅游局、市农业农村委等部门,通力协作,指导绿屏各区旅游项目的开发,进一步优化旅游服务配套设施,因地制宜开展旅游项目,注重人文,提升游客的体验感。三是持续推动绿屏各区优化运营项目审批工作。我们将紧盯“生态+文旅商”深度融合,着力推动绿屏各区运营开发旅游项目的审批工作,强化审批“一条龙”服务,提升审批效率,加强服务质量,着力推动提升经济效率转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