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部背景图 头部背景图
关爱版

当前位置:首页政务公开建议提案政协提案办理结果公开

政协提案办理结果公开
对市政协第十四届五次会议 第0007号提案的办理答复
来源:办公室 时间:2022-09-02 09:46

    一、加强生态绿地区域的连通性和功能性

    建设天津市双城中间绿色生态屏障区(以下简称“绿色生态屏障”)是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践行“两山”理念的具体体现和实际行动。按照《天津市双城中间绿色生态屏障区规划(20182035年)》《天津市双城中间绿色生态屏障区路网专项规划(20182035年)》和《天津市双城中间绿色生态屏障区水系规划(2018-2035年)》,积极构建蓝绿交织、自然共生、功能健全、生态优良的城市绿色隔离带。

    生态路网初具规模。2019年以来我市加快构建以生态路为骨干、林间路为支撑、田间路为补充的绿色生态屏障三级生态景观道路网络,已初具规模。生态路跨行政区串联各生态片区,实现不同生态单元的连通和可达,规划形成“五横二纵”“天”字形结构,截止2021年底,建设完成生态主干路102.4公里、林间路和田间路352公里,总计454.4公里,基本形成“52纵”路网骨架。结合提升完善86公里既有路,有效串联永定新河、古海岸湿地绿廊、海河绿芯、咸水沽湾、八里湾、西青绿廊等生态片区,营造了“林下曲径通幽、田间阡陌纵横”的自然生态场景。

    水生态环境活水成网。截止2021年底,推进水系连通与治理工程21 项,完成河道治理工程7项,治理长度64公里,水系连通调水闸站工程12项,基本建成“三横、一纵、两片区”的水系格局。治理连通各类坑塘洼淀200多处,修复保护3大湿地片区,完成44条黑臭水体治理工程,全面消除劣Ⅴ类水体,局部达到Ⅲ类,关停机井721眼,地下水位平均回升9.46米。初步形成南北互济、河湖互联、干渠互通、坑塘互供、毛细互溶、引调自如的绿色生态水网。工程实施后效果显著,一是实现了绿色生态屏障区南北水源互济,通过北水南调东纵线路可向南部缺水地区补充生态水;二是促进区域水系循环,改善河道水环境质量,提高河道排水能力和排涝标准,创建人水和谐的生态景观,环境效益显著;三是有力保障区域优质农业及产业园区绿色发展,为绿色生态屏障区建设提供坚实的水务保障。

    十四五期间,屏障区内还将建设123.9公里生态道路,到2025年,建成“五横二纵”的“天”字形生态道路,各生态单元内建成与生态单元景观相融合、与生态道路顺畅联通、林下曲径通幽、田间阡陌纵横的林间路、田间路网络;计划实施水系连通和治理工程18项总长125.43公里,统筹利用地表水、再生水和外调水等水源,形成河湖水系连通,调度灵活的水源体系,基本保障生态和农业用水量2.5亿立方米,基本实现绿色生态屏障区水系南北互济、连通顺畅、水清岸绿、引调自如,构筑“清水畅流”的绿色生态水网。“十四五”期间,绿色生态屏障内的“重点区域”将继续实施海绵城市建设,遵循生态优先等原则,将自然途径与人工措施相结合,在确保城市排水防涝安全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实现雨水在城市区域的积存、渗透和净化,促进雨水资源的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

    二、科学评估,严格管控,着重生态修复

    绿色生态屏障坚持世界眼光、国际标准和天津特色,坚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按照“宜林则林、宜农则农、宜田则田、宜水则水”的原则,持续推进生态修复。截止2021年底,屏障区内共完成拆迁修复17.2平方公里(村庄拆迁13.07平方公里、园区4.13平方公里),拆除构筑物948.1万平方米(违建11.9万平方米)。启动完成141项环境治理工程,完成15个地块土壤污染调查及风险评估、273家重点企业用地污染情况排查,治理完成65个工业园区,撤销30余个工业聚集区,取缔约3000家“散乱污”企业。综合利用物理、化学手段对重点区域进行修复。特别是津南区启动再生水利用及水生态综合修复工程,以津沽污水处理厂为原点,重新规划与连通区域内330多个坑塘,形成了一个庞大的水循环工程。津沽污水处理厂一期、二期工程日产中水达65万吨,其中有一半进入水循环系统,正在建设的三期工程未来日产中水45万吨也将全部进入水循环系统,通过水面与池塘的再净化,水质提升到四类甚至局部三类,可以用于灌溉用水和生态补水。

    “十四五”期间,屏障区将按照示范小城镇增减挂钩与拆迁复垦计划安排,加快推动已纳入城镇化建设村庄的拆迁治理,拆迁整理后的用地将根据林田规划进行改造,通过复垦复绿转化为蓝绿空间,构建大生态、大系统、大场景的“林田水草、河湖湿地”生态系统。加强对已经取缔的工业园区的复垦复绿,对具备拆除条件的及时拆除,因地制宜,综合运用生态手段对重点区域进行修复。

    三、加强生态区域建设及修复项目评估的整体性与长期性

    截止2021年底,绿色生态屏障综合监管平台体系已初步建立。搭建起了由指挥调度、综合监管、规划监控、政务外网、后台管理、移动前端等功能模块组成的监管平台体系。启动重点区域360度场景制作,完成林、田、水、草和房屋建筑等100余项数据上图,保障完成蓝绿空间、拆迁修复、造林绿化、路网建设、水系连通等200余项专题地图制作和数据统计。初步具备了对工程建设、气象条件、生态环境等监管和评估的能力。各区也利用现代化的科技手段,融合人工智能、物联网、大数据等前沿技术相继设立了森林病虫害、森林防火、水环境、大气环境、土壤环境等信息的监测站,全面提升建设和环境监测评估水平。

    “十四五”期间,屏障区将持续推进和完善监管平台建设,加强绿色生态屏障区的数据更新与维护,及时将拆迁生态修复、新增造林斑块、生态道路等建设成果纳入数据库。在屏障区内建立起有效的生态物联感知网络,健全监测体系,为屏障区科学高效管理提供支撑。促进各级生态环境数据和监控管理数据的互联互通和开放共享。

    四、加强绿地固碳量的核算

    开发储备生态碳汇。经过修复建设,截止2021年底,生态屏障一级管控区内林地面积已达18.86万亩,可实现碳汇约12.6万吨/年,单位面积固碳量增加到344.53/平方米,较2017年增加35.19/平方米,为全市增加值的2.1倍。十四五期间,计划完成新造林2.27万亩(其中0.65万亩根据解决特殊用地情况实施),到2025年一级管控区内森林覆盖率接近30%。同时,结合城市更新,加强二三级管控区园林绿化,增加城市绿地,提升现状林地园地、公园防护绿地等区域的绿化水平。根据规划测算,到2035年,生态屏障区碳汇将达到约20.6万吨/年,储备了湿地、草地、耕地、水域等碳汇能力,屏障区内碳汇年交易价值可达千万元。

    努力增加生态碳汇。依托天津市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和用能权交易试点,鼓励引导重点行业、重点用能单位进入交易市场,抓住京津冀协同发展重大历史机遇,优先布局“零碳”产业集群,加强生态保护修复和森林资源培育,开展绿化行动,增强绿地、湖泊、湿地等自然生态系统固碳能力。积极推动绿色生态屏障区现有林地纳入碳汇交易工作,努力为我市拓展环境容量、增加绿色空间、增添森林碳汇。

    下一步,根据致公党天津市委会的有关建议,绿色生态屏障建设将持续推进以下三方面工作。一是继续坚持保护优先、预防为主、风险管控的原则,加强建设用地土壤污染状况调查、治理修复的监督管理,以用途变更为住宅、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用地的污染地块为重点,依法开展风险管控、修复。二是加强腾退地块监管。高度关注屏障区内重点行业企业关停搬迁遗留场地,及时纳入监管范围,依法落实建设用地土壤污染调查评估制度,建立疑似污染地块清单,督促土地使用权人或污染责任人开展土壤环境调查和风险评估,做到“应调查、尽调查”。三是定期做好屏障区生态状况变化评估,科学评价屏障区生态环境治理成效。

    此函。

附件下载:

相关新闻:

友情链接:
党政机关

关于本站| 版权信息| 网站地图| 使用帮助| 联系我们

主办单位:天津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 地址:天津市和平区曲阜道84号 邮编:300042

网站标识码:1200000077 备案编号:津ICP备19001981号 徽标  津公网安备12010102000518号

版权所有:天津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

关于本站|版权信息|网站地图|使用帮助|联系我们

主办单位:天津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

地址:天津市和平区曲阜道84号

网站标识码:1200000077

备案编号:津ICP备19001981号 版权所有:天津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

徽标津公网安备12010102000518号

党政机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