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部背景图 头部背景图
关爱版

当前位置:首页政务公开建议提案人大建议办理结果公开

人大建议办理结果公开
对市十七届人大六次会议 第0570号建议的办理答复
来源:办公室 时间:2022-09-02 09:40

    一、打造“双碳”质量标杆,充分发挥绿屏碳汇效能

    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通过分级管控、“天”字型骨架、八大重点片区、十大重点工程等建设措施,进一步建立微循环、微样式、微产业的多区块、多格局生态布局,提升各区域生态修复和生态规模,打通各生态区域间壁垒,形成“水丰、绿茂、成林、成片”大写意场景,产生杠杆驱动效能。经过四年多的建设,绿色生态屏障“天”字型生态骨架基本形成,已建成“林田水草、河湖湿地”为一体的规模性生态区域20多处近300平方公里,林地面积达到19万亩,森林绿化覆盖率达到26%以上,三分林、三分水、三分田、一分草的布局初步构建,一级管控区建设基本完成,蓝绿空间占比达到65.1%。截至目前,绿色生态屏障单位面积固碳量增加到344.53/平方米,较2017年增加35.19/平方米,是全市增加值的2.1倍,打造出每年1520万吨的森林碳汇,储备了湿地、草地、耕地、水域等碳汇能力,有效助力了“双碳”目标,初步构建引领绿屏“碳封存”和“碳抵消”的机制体系。在应对森林生长量、蓄积量、覆盖率和林业废弃物的低碳循环方面,市绿屏现场指挥部积极组织各成员单位,市规划资源局制定并印发《市规划资源局关于推动碳达峰碳中和行动工作方案》,在规划中全面践行绿色低碳理念,优化城市空间布局,为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提供载体;市生态环境局按照我市有关鼓励实施碳抵消机制,将碳汇与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相衔接;各相关区积极研究完善林业碳汇项目,为实现林地碳汇交易生态价值市场化为目标,推进碳交易制度的建设,经过市属委局和各区的通力合作,低碳循环方面已初见成效。

    二、加强森林“三害”管理,构筑绿屏森林安全防线

    针对绿屏内“三害”问题,一是通过强化森林防火、防病害等基础设施建设,大力提升预防能力,健全绿色生态屏障林区防灭火保障体系、林业有害生物检测预警体系,优化完善监测网络体系,充分利用无人机等高科技监测设备对森林区域全覆盖监测等技术手段,增强绿屏林区早期火情、病虫害、砍盗伐等问题的应急处置能力。202111月建立了我市第6个市级森林防火物资储备库——绿色屏障库区,首期配备了11种、161件,约30万元的森林防火物资。目前,绿色生态屏障区内已安装26处热成像双光谱云台摄像机,全天候对林区进行视频监测。下一步,研究部署智慧森林防火监测建设,实现实时24小时自动监测预警。二是以贯彻落实《森林法》《森林防火条例》为主线,以全面推行“林长制”为载体,建立健全防火宣传常态化机制。积极开展“预防森林火灾,共享绿色家园”为主题的森林防火宣传周活动、以“防范化解灾害风险,筑牢安全发展基础”为主题的警示教育周活动、以“防范森林火灾,维护生态安全”为主题的森林防火宣传月系列活动,全方位宣传森林防火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推广森林防火法律法规知识,切实增强全民森林防火法制观念和依法用火、安全用火、安全避火的意识,大力提升全社会抵御森林火灾的能力。三是严格按照《关于加强滨海新区与中心城区中间地带规划管控建设绿色生态屏障的决定》和《天津市绿色生态屏障管控地区管理若干规定》要求,各司其职,层层传导,严格遵守一、二、三级管控区管理要求和森林保护的法律责任和义务。加强执法队伍建设和对森林的执纪监督,定期对森林范围进行巡查,对违法违规“砍盗伐”现象零容忍,严打、严抓、严管破坏森林树木、绿化的违规者。强化社会公示,不断提高行政和社会各方面的重担效应和责任担当,确保绿屏建设成果得到有效保护。

    三、利用大数据技术手段,构建绿屏动态生态监测系统

    绿色生态屏障自规划建设以来,始终坚持利用科学的技术手段辅助规划建设,同步开展数据生产和综合监管平台建设工作。目前正在进行绿色生态屏障监管平台建设工作,搭建了由指挥调度、综合监管、规划监控、后台管理、移动前端等功能模块组成的监管平台,实现数据资源整合、信息共享、实时更新,为绿色生态屏障管控地区规划、建设、保护、管理提供支撑。同步启动无人机数据信息采集、地面雷达车扫描、遥感影像的分析和重点区域360度场景制作,精准绘制了屏障区矢量地图,完成林、田、水、草和房屋建筑等100余项数据上图,保障完成蓝绿空间、拆迁修复、造林绿化、路网建设、水系连通等200余项专题地图制作和数据统计。同时开展环境监测试点,安装物联网监测设备,加强对工程建设、气象条件、生态环境等监管的能力。通过搭建我市自然生态监管系统市级节点,采用卫星遥感、无人机与人工地面核查相结合的技术手段,核查重点生态区域人类活动变化,开展生态状况评估。按照《2021年天津市生态环境监测方案》要求,组织各区利用2021年高分遥感影像对照遥感解译相关监测规范,完成屏障区全境736平方公里2021年土地利用类型遥感解译监测工作、2020-2021年土地利用类型动态变化解译及屏障区野外核查工作,科学评估屏障区生态状况。下一步,我们将按照《天津市绿色生态屏障“十四五”建设实施方案》提出的全面加强综合监管总体要求,充分利用现代化的科技手段,融合人工智能、物联网、大数据等前沿技术,全面提升建设和环境监测水平。

    四、合理布局共享经济,拓展丰富绿屏农林产品结构

    绿屏建设利用林下经济产业丰富农产品结构,实现资源永续利用,因地制宜利用林地发展林下经济,合理确定林下经济发展的产业类别、规模以及林地利用强度,科学有序发展林下经济。重点统筹林下经济的发展推动,市农业农村委引导各涉农区合理推进林下经济项目建设,推进林下种养新循环经济模式,充分挖掘林地资源优势,创新思路举措,加大政策引导,吸引更多社会资本投资我市林下经济开发建设。充分发挥市农科院、市农业发展服务中心专家队伍作用,为各涉农区林下经济发展提供强有力技术支撑,鼓励各区积极发展一批品质优良、品牌知名的特色林下实物产品和服务产品,做好森林可再生“五清新”产品的制造,建设一批规模大、效益好、带动力强的林下三产融合示范项目,结合不同区域生产条件,推进区域特色鲜明、发展前景良好的林下三产融合发展模式。积极开展森林康养为主景观利用活动,逐步增加自然教育设施和功能,打造佳沃葛沽现代农业产业示范园,借助景观农业、农事体验、研学教育和特色动植物观赏等业态助理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

    五、筹划绿色转型发展,引导绿屏绿色产业培育发展

    坚持宜林则林、宜田则田、宜果则果,大力发展绿色循环农业,充分引入高端、智能、绿色产业,加快绿屏内产业转型升级,大力发展人工智能等先进制造业和高水平生产性服务业,推动产业发展绿色转型。通过探索屏障区内产业发展新模式、新业态、新路径,把生态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盘活用好绿色资源,点燃经济发展新引擎。积极发展林下经济,在适宜的区域发展林下种植、养殖,提高林地产出。实施高标准农田改造及旱地改水田工程,新建新建和提升改造高标准农田5万亩,推广稻蟹、稻虾立体生态养殖模式、水稻基质育秧技术及产业全程机械化技术,发展稻蟹生态立体种养模式1万余亩。推进产业融合发展,目前正在建设胡张庄乡村振兴示范区,融合田园风光、休闲采摘、科普教育、度假休闲、文化旅游等元素,实现一产、二产、三产融合,打造乡村振兴典范样板。推动文化旅游发展,积极争取市级绿屏旅游专项规划支持,增强对停车场、厕所、游客中心、餐饮等旅游配套设施的用地政策保障。推动建设元气森林A级景区、光大环境垃圾处理厂创建工业旅游示范基地,进一步完善市级乡村旅游点、工业点旅游产品,加快市场化运营,精心打造经典游、生态游、研学游等,持续提升游客体验。

附件下载:

相关新闻:

友情链接:
党政机关

关于本站| 版权信息| 网站地图| 使用帮助| 联系我们

主办单位:天津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 地址:天津市和平区曲阜道84号 邮编:300042

网站标识码:1200000077 备案编号:津ICP备19001981号 徽标  津公网安备12010102000518号

版权所有:天津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

关于本站|版权信息|网站地图|使用帮助|联系我们

主办单位:天津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

地址:天津市和平区曲阜道84号

网站标识码:1200000077

备案编号:津ICP备19001981号 版权所有:天津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

徽标津公网安备12010102000518号

党政机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