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整体空间格局
原英租界是天津及北方最早关于租界的近代规划,代表了先进的城市建设水平。泰安道历史文化街区内的城市轴线在英租界规划中具有重要地位与作用,街区范围内的原英租界的主要道路中街(今解放北路)和咪哆士道(今泰安道),以及伦敦道(今成都道)所缔结的空间、社会和历史的轴向关联,构成了原英租界的城市轴线。
1860年规划中确定了中街(今解放北路)的城市轴线地位,其延长线还贯穿了法、德租界的主要道路。1918年在规划中确定了从维多利亚花园南向西延伸的咪哆士道(今泰安道)、伦敦道(今成都道)作为扩充界和推广界的城市轴线,道路两侧有行政、办公、商业等重要建筑。除此之外,海大道(今大沽路)是连接老城与租界的较早道路,亦是租界骨干道路。轴线道路的设计带动了先打建设区域的发展,支撑起城市建设整体结构,与多种功能的结构空间共同构成了原英租界城市空间骨干。
至今,泰安道历史文化街区依旧保留了此空间格局。在此结构基础上,发展成为今天以维多利亚花园(今解放北园)为核心的方格网式布局。
原英租界轴线
(三)历史街巷
泰安道历史文化街区内现存21条历史街巷,其中50米以上共19条。历史街巷应维持现有走向、线型及宽度,不允许任意拓宽或取消,应维持并恢复两侧沿街建筑历史形成的高度和景观特征。
泰安道街景
(四)建筑风貌
近代建筑由于受西方建筑的影响有其特点,在中国建筑史上占有一定的地位。自1860年英法联军入侵,各国都在天津土地上购地建房,设立洋行、仓库、兴办银行,铸造码头,掠夺中国资源;在租界区内兴建领事馆、工部局、警察署、高级住宅、饭店、俱乐部等;不少的外国建筑师把他们本国流行的建筑式样带到中国;从西洋留学归来的中国建筑师也受西洋建筑影响,也设计出不少西洋古典主义、折衷主义的建筑作品,为此,租界区建筑盛行起欧美流行的古典复兴思潮、浪漫主义思潮、折衷主义思潮。在装饰上夹杂有中国传统建筑风格的折衷主义思潮,在天津的反映较为强烈,尤以泰安道地区最为突出,其建筑特色是中西文化的融合与升华,最能代表近代天津最具现代意义的城市形象。
泰安道历史文化街区作为原英租界的公共中心,聚集了大量的公共建筑,建筑种类繁多。涉及商业、办公、宗教、教育、文化、公共休闲娱乐、仓储与工厂和居住建筑等。该街区范围内现存的商业、办公建筑包括:瑞隆洋行旧址、原开滦矿务局大楼、天津利顺德饭店旧址、泰莱饭店大楼旧址、屈臣氏大药房旧址、十八集团军驻津办事处旧址;原英租界的宗教、教育和文化建筑主要有:原安里甘教堂、原天津印字馆、基督教女青年会旧址;公共休闲娱乐建筑主要有:原英国露天游泳池旧址、原英国俱乐部;仓储、工厂建筑主要有:原美国兵营。另外,居住建筑类型多样,以适应当时不同社会地位人员居住之用,其类型主要有:独立式高档住宅、联排或双拼住宅、公寓式大楼和中式庭院式住宅。
泰安道历史文化街区内建筑风格多样,以“西式”洋楼为主,多种建筑风格并存。街区内并存传统合院、哥特复兴、希腊复兴、折中主义、西欧乡村和早期现代等多种建筑风格。街区内多样的建筑风格代表了近代租界时期建筑的典型风貌,具有极大的艺术价值与历史纪念价值。
戈登堂旧址
美最时洋行旧址
纳森旧宅
开滦矿务局大楼
利顺德饭店
(五)自然环境和开放空间
泰安道历史文化街区东临海河,沿海河形成城市景观界面,数条横向道路将滨河景观引入街区内,与街区内的绿地共同组成开放空间骨架。
街区内有以解放北园(原维多利亚花园)为核心的公共开放空间,有分散着的街头绿地、口袋公园、广场等开放空间,为居民提供公共活动的场所。解放北园空间尺度宜人,保留了原英租界时期的格局及风格特点,植被长势良好,环境清幽,成为游客及周边居民休闲驻足的特色活动空间。
解放北园(原维多利亚花园)
解放北园(原维多利亚花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