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部背景图 头部背景图
关爱版

当前位置:首页专题专栏科技与文化历史文化名城

历史文化名城
五大道历史文化街区
来源:科技合作处 时间:2020-03-24 16:04


五大道历史文化街区位于天津市中心城区,隶属于和平区与河西区两个行政区,总面积191.62公顷。五大道历史文化街区是以名人故居为典型代表的,集中展示“天津小洋楼”建筑特色的,空间完整、安静优雅的历史文化街区。

(一)历史文化与传统

五大道历史文化街区作为近现代天津历史的一个体现,蕴藏着丰富的文化内涵。许多近现代名人在这里留下了他们的足迹,每幢建筑里都蕴含着故事,充分展现了近代中国百年风云。包括大总统曹锟、徐世昌以及北洋内阁六位总理、爱国人士张学铭、起义将领高树勋、20年代短跑世界冠军李爱锐、美国31届总统胡佛、国务卿马歇尔等上百位中外名人曾居住于此。历代居住在五大道的人都将他们的生活方式、宗教信仰、美学观念等深刻地影响着当地的文化。今天所见的五大道,既是城市文化在空间上的展示,也反映了社会随着时光变迁对多元文化文明及审美理解的差异。

(二)整体空间格局

五大道历史文化街区是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形成的英租界高级住宅区。规划布局为略带弯曲的方格路网,大量的建筑形式各异的殖民地居住建筑和配套公共建筑形成了连续并富有变化的街巷空间,整体环境幽雅,配套设施完善,是“天津小洋楼”最集中的历史文化街区,也是天津市14个历史文化街区中核心保护范围最大、保存最完整的真实的历史文化街区。

马场道上的潘复旧居、大理道上的陈光远旧居、重庆道上的庆王府、成都道上的张自忠旧居、常德道上的孟式旧居等是天津有名的“小洋楼”,这些建筑部分是在殖民地时期的英租界或是在近代由富商、下野军阀、没落贵族在这里建造或购买的。这些特色鲜明的洋楼建筑和英租界时期形成的五大道城市肌理,对天津城市建筑空间特色的营造起到了重要作用。

(三)历史街道与历史街巷

五大道历史文化街区内规划有32条历史街道,历史街道确定为三类:一类历史街道,二类历史街道和三类历史街道。

1)一类历史街道应维持现有走向、线型及宽度。道路规划红线宽度、道路转弯半径、道路断面形式应当保持现状或恢复历史上的道路红线宽度和转弯半径,不得拓宽或压缩。

2)二、三类历史街道的道路规划红线宽度,除维持现状或恢复历史上的道路红线宽度外,可根据沿线保护性建筑的位置、交通、行道树、绿化等因素予以适当调整。

街区内还存有大量的历史街巷,历史街巷应维持现有走向、线型及宽度,不允许任意拓宽或取消。历史街巷应维持并恢复两侧沿街建筑历史形成的高度和景观特征。

(四)建筑风貌

五大道历史文化街区内建筑大多为西式居住建筑,平面布局灵活多变,立面装饰复杂丰富。受欧式独栋住宅的影响,大部分建筑都有自己的院落并且用各式各样的围墙来确定。原租界区建筑盛行起欧美流行的古典复兴思潮、浪漫主义思潮、折衷主义思潮。在装饰上夹杂有中国传统建筑风格的折衷主义思潮,在天津的反映较为强烈,尤以五大道地区更为突出。有些建筑师受新艺术运动的影响,用模仿自然的曲线集中装饰入口大门,有些则完全没有装饰,强调建筑的比例、墙面与窗子的关系。五大道地区多为独立的花园房,环境幽雅,多为军阀、旧官僚、买办、资本家、清廷遗老遗少居住,建筑风格多种多样,成为天津市高级住宅的集中区域。

历史建筑按平面布局形式分有门院式、院落式、里弄式、围合式等四种形式。按立面风格可分为中西合璧式建筑、现代建筑、折中主义建筑和古典主义建筑。区域内建筑在细节上有明显的西方建筑细部特征。


(五)自然环境和开放空间

五大道历史文化街区内街道绿树成荫,街巷深邃内敛,具有一种安静优雅的氛围。除了道路街巷等线性空间通过行道树、路侧绿带等方式营造绿化生态的景观环境外,街区内众多的点状开放空间,为生活或游览的人们提供了多功能的活动场所。

五大道历史文化街区的开放空间是街区的重要空间节点,可承载居民和游客的休憩、健身、交往等多种活动。较大规模的公园绿地包括睦南花园、土山公园等;广场空间包括民园体育场、市人民体育馆前广场、西岸艺术馆前广场等;除了大规模开放空间外,还有一些街边小广场和绿地等。各式各样具有西洋古典韵味的开放空间,充分展现了天津城市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

附件下载:

相关新闻:

友情链接:
党政机关

关于本站| 版权信息| 网站地图| 使用帮助| 联系我们

主办单位:天津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 地址:天津市和平区曲阜道84号 邮编:300042

网站标识码:1200000077 备案编号:津ICP备19001981号 徽标  津公网安备12010102000518号

版权所有:天津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

关于本站|版权信息|网站地图|使用帮助|联系我们

主办单位:天津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

地址:天津市和平区曲阜道84号

网站标识码:1200000077

备案编号:津ICP备19001981号 版权所有:天津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

徽标津公网安备12010102000518号

党政机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