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部背景图 头部背景图
关爱版

当前位置:首页专题专栏科技与文化科普知识

科普知识
世界地球日——再话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之道
来源:市规划资源局 时间:2022-04-22 16:31
无障碍语音播报
0:00 / 0:00
世界地球日——再话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之道

          与自然共生,与地球为友。4月22日,我们迎来第53个世界地球日。一年一度的相约,也是我们与自然的一次深度对话。

日月交替,四季轮转,地球上的我们早已习惯这个世界。但实际上,危机与挑战一直如影随形,对地球、对自然的保护须臾不可松懈。当下,“珍爱地球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已渐成社会共识,但进一步推动共识化为行动,还需要我们不断求索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之道。本期特邀评论员围绕耕地健康、生态修复治理、生物多样性保护展开评论。

守护“舌尖上的安全” 从呵护耕地健康开始

汤怀志

古人云,“土宜天时,百物行治”。用现代人的需求来解释这句古语,就是耕地健康带来人类健康,要用现代科技手段和管理手段提升耕地健康活力,为优质农产品提供健康的耕地资源基础,确保“从田头到餐桌”的全链条安全,守护好人民群众“舌尖上的安全”

近日,荷兰科学家在最新一期《国际环境杂志》上发表论文称,在人体的血液中发现了微塑料,而且这些微塑料也可能进入人体器官。消息一出,引发公众普遍关注。笔者以为,这给人类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再此提了个醒。我们体内这样的“人工残留物”可能还有抗生素、农药、毒蛋白、重金属……食物和水则是它们进入人体的重要载体。

人类的主要食物,都直接或间接地来自于耕地。作为人体健康的第一道防线,如果耕地不健康,那么从耕地里生产出的米菜瓜果也会变得不安全。只有耕地“体质”健康,才能生长出健康的作物,进而孕育出安全的农产品。

像维护身体健康一样,耕地同样需要精心调控才能保持最佳运行状态。不过,维护耕地健康并不复杂,重点是持续发挥耕地以下四个方面能力:一是耕地本体健康,即耕地土壤能够维持良好的肥力和自净能力;二是耕地作为作物生长的母体能支持作物全生命周期健康生长,保证农产品质量安全;三是耕地作为受体,能够抵抗外界水、肥、药、沉降物等的侵害;四是耕地作为支撑作物和人类生存的重要生态系统,在物质能量循环过程中不会产生对自然环境有害的物质。

“耕地健康—农产品安全—人类健康”是一个复杂互馈系统。一方面,不健康甚至轻微污染的耕地并不意味着一定会生产出不安全的农产品,通过适生品种培育、生产工艺创新都有可能实现科学控制。同样,没有农药化肥投入的耕地可能会因为地质背景因素生产出超标农产品。另一方面,耕地土壤中含有大量有益化合物或矿物质元素,特殊区域还会富含一些有益人体健康的微量元素。它们随岩石经风化、搬运、堆积进入土壤,通过根系进入作物体内,再经食物链传递、富集进入人体,进而影响人类健康。三者会构成良性循环还是恶性循环系统,关键在于耕地健康的源头管控能力和整体系统的认知能力。

随着人们温饱问题的解决,我国耕地利用正由传统的以提高粮食产量为中心转变为提高农产品品质和健康价值,这就需要“土宜”科学来支撑。所谓“土宜”,就是不同的作物适宜于不同的土地,也即不同性质的土地,对不同的作物各有所宜。而通过开展耕地的“土宜”评价,比照作物生长所需的生态环境要求,对耕地属性及质量状况进行匹配分析,可以将耕地与农产品相关联,划分出耕地的不同适宜性等级,更加科学地指导耕地资源保护、利用与治理。

要实现更加精确的指导,则需要在“土宜”理论基础上,围绕耕地健康和农产品安全构建新的认知体系与耕地评价监测体系。结合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和刚刚启动的第三次全国土壤普查工作,区分好影响耕地健康和农产品安全的稳定因素、易变因素、特色因素,探索安全利用的指标阈值,根据耕地健康诊断结果对症下药,实施分类、分级、分策耕地资源保护利用措施。重点做好高等级、无污染的优质耕地资源的优先保护;对中低等级、有轻度污染存在的耕地资源则要实行安全利用。同时,加强在安全利用过程中的自然恢复和耕地健康建设。例如:增加有效土层厚度、提升土壤有机质含量、完善农田健康防护体系,减少农业生产过程中对耕地健康的损耗,逐步提高耕地健康水平;对有中重度污染的耕地资源要严格管控,直至退出农业生产;对于具有特殊优势的耕地资源要确保形成现代、绿色的农业生产和经营方式,保持好作物尤其是名特优农产品的品质与地域优势。

 (作者系中国农业大学土地科学与技术学院副研究员)

克服单线工程思维 系统推进生态修复治理

肖颖

家园只有一个,地球不能复制。生态修复,其实就是人与自然合笔补足一首长诗。期间,寻章摘句、谋篇布局,“细中求精,巧方能成”。这里的“精”与“巧”需要落实到每一个治理项目中,也体现在如何下好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这盘大棋上。唯有这般慎始如终,久久为功,方能打赢生态修复这场攻坚战和持久战

近段时间,一场关于“生态清淤”的讨论持续而热烈。起因源于白洋淀区的一次施工作业。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绿色发展基金会发文称,当地在生态清淤的过程中,有大型挖掘机械进入一藕田区域作业,严重影响了国家一级保护鸟类物种——青头潜鸭的栖息地。

有声音认为,如果连鸟类的栖息地都成为清淤范围,那谈何生物多样性保护?谈何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言辞可谓激烈。也有声音认为,上述说法“本末倒置”:没有生态清淤,哪有如今风景秀丽的白洋淀?牺牲单一生态区域,以顾全白洋淀整体生态修复大局,并无不可。

不论两种声音孰是孰非,其存在本身也值得我们思考。

我们不能因单一个案而否定“生态清淤”给整个白洋淀生态系统带来的可喜变化。污染的底泥清走了,淀区的水重新流动起来。2021年,白洋淀水质整体达到地表水III类标准。同时,更多的鸟儿和鱼类回归。据统计,目前栖息在白洋淀的野生鸟类一共有230种,比新区设立之前增加了24种。

但是,“牺牲单一生态区域成全大局”的说法也值得商榷。2020年9月,自然资源部印发通知,明确要求按照保证生态安全、突出生态功能、兼顾生态景观的次序,统筹山水林田湖草一体化保护修复。在上述案例中,若单一的工程治理破坏了原有物种的栖息环境,后续带来的“蝴蝶效应”或不可想象。

笔者以为,总的来看,此件事情更多还是在于生态保护修复的系统性考量不够全面。开展生态清淤的确是疏通水域经脉、改善水生态的好办法,但并非整个流域都要“一以贯之”,毕竟不同河段的底泥污染程度及特性不同,不能全盘借鉴。

比如,对于青头潜鸭所生活的水域,倘若在开展生态清淤之前,能够对工程的影响、要不要清淤、清淤的方式等进行充分评估论证,最大程度地减少对原有物种乃至生态系统的影响,或许更为科学合理。这一点,对于小流域内的生态清淤如此,对于其他更大尺度范围内的生态修复工程亦然。

近年来,我国不断加大生态修复力度,持续推进了湿地与河湖保护修复、防沙治沙、生物多样性保护、土地综合整治、海洋生态修复等重点生态工程,取得了显著成效。但坦率地说,问题仍然存在。不少地方生态修复历史欠账多、问题积累多、现实矛盾多,且面临“旧账”未还、又欠“新账”的问题,甚至个别项目中依然存在生态保护和修复系统性不足、措施相对单一、单线工程拼盘拼凑等问题。

从实践而言,避免上述问题一再出现,需要从关注目标向关注过程转变,统筹考虑自然地理单元的完整性、生态系统的关联性、自然生态要素的综合性。在区域(或流域)尺度上,要关注生态空间格局,明确组成生态系统的类型、数目及分布;在生态系统尺度上,要关注构成生态系统的群落特征,明确动植物组成、生境质量、关键物种分布等。此外,要坚持安全、生态、景观的次序,先消除威胁保生态安全,再修复生态系统组成、结构以提升系统功能,再考虑景观。

2020年9月,财政部、自然资源部、生态环境部联合印发《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工程指南(试行)》,对上述问题加以明确,为科学开展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提供了指引。但生态万千,各有不同。开展生态保护修复治理,必须在对照指南的同时因地制宜地开展,既不能搞“单打一”,也不能整齐划一。

“山水林田湖草沙是生命共同体。”其言也简,其意也赅。家园只有一个,地球不能复制。生态修复,其实就是人与自然合笔补足一首长诗。期间,寻章摘句、谋篇布局,“细中求精,巧方能成”。这里的“精”与“巧”需要落实到每一个治理项目中,也体现在如何下好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这盘大棋上。唯有这般慎始如终,久久为功,方能打赢生态修复这场攻坚战和持久战。

(作者系中国自然资源报记者)

期待人与自然有更多美好相遇

李卓聪

生态保护非一朝一夕之事,其中存在的问题和未来的发展空间值得更多关注;在接受大自然恩赐的同时,给予大自然喘息的时间;在修建家园的时候,给其他生灵以栖身之所

波光粼粼的江面上,一群江豚翻转跳跃,追赶捕食鱼虾。这是近日出现于长江武汉段的动人一幕。当地渔政执法工作人员表示,长江实施“十年禁渔”计划之后,他们在同一水域曾经两次与江豚相遇,但江豚成群出现还是首次。专家分析,江豚的频繁现身说明了长江水生态环境正在持续变好。

江豚,长江的指示性物种,被誉为“水中大熊猫”,对鱼类资源丰富程度和水生态环境要求很高。曾经,受航运、过度捕捞等影响,长江水域珍稀物种持续衰退,生物完整性指数甚至达到“无鱼”的程度,江豚的生存条件亮起了“红灯”。如今,翻腾的江豚,成为了见证长江生态环境改变的“航标灯”。江豚的重现,更是长江活力的重现。

这样的消息格外鼓舞人心。实际上,自长江“十年禁渔”计划实施以来,一系列积极举措陆续跟进:去年2月,长江江豚升级为国家一级保护野生动物;同年3月1日,《长江保护法》正式实施,长江生态环境的恢复与江豚自然栖息地的保护有了更为坚实的支撑。此外,我国大力开展长江江豚的种群保护及栖息地环境监测,建立了8处原生地自然保护区。这些举措,共同为江豚保护织就了一张有力度又有温度的网。

江豚与人们的不期而遇,是长江大力治污、全力禁渔、保护栖息地、改善生态环境带来的结果。从另一个维度来看,这也得益于长江流域各省市逐渐理顺了发展与保护的关系。

曾几何时,快速的工业化、城市化带来生态危机,“先污染后治理”的发展观产生了诸多恶果。近年来,我国不断弥补生态欠账,扭转发展思路,下了很大力气,也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从长江“十年禁渔”到划定并严守生态保护红线,从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到建立自然保护地体系,其中体现的不仅是坚持生态优先的决心,还有科学系统治理的智慧。与此同时,大自然也在用独特的方式回馈着我们——大熊猫受威胁程度等级从“濒危”降为“易危”,麋鹿、普氏野马等野外种群从消失到恢复重建,112种我国特有的珍稀濒危野生植物实现野外回归,亚洲象群成功北迁……关于发展与保护的辩题,答案愈发清晰。

无论是跃然水面的江豚,还是“蹭吃蹭喝”的亚洲象“旅行团”,它们都给予了我们关心自然、保护生态的希望和动力,它们的出现毫无疑问彰显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光时刻。然而,我们仍不能忘记,生态保护非一朝一夕之事,其中存在的问题和未来的发展空间值得更多关注;我们也需记得,在接受大自然恩赐的同时,给予大自然喘息的时间;在修建家园的时候,给其他生灵以栖身之所……

我们即将迎来第53个世界地球日。在推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宏大命题下,我们期待更多的实践与惊喜。

(作者系中国自然资源报记)

                                           摘自自然资源部宣教中心网站

友情链接:
党政机关

关于本站| 版权信息| 网站地图| 使用帮助| 联系我们

主办单位:天津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 地址:天津市和平区曲阜道84号 邮编:300042

网站标识码:1200000077 备案编号:津ICP备19001981号 徽标  津公网安备12010102000518号

版权所有:天津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

关于本站|版权信息|网站地图|使用帮助|联系我们

主办单位:天津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

地址:天津市和平区曲阜道84号

网站标识码:1200000077

备案编号:津ICP备19001981号 版权所有:天津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

徽标津公网安备12010102000518号

党政机关
按回车键在新窗口打开无障碍说明页面,按Ctrl+~键打开导盲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