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部背景图 头部背景图
关爱版

当前位置:首页专题专栏所有者权益

所有者权益
论 国 土 空 间 规 划 的 资 产 效 应
来源:城市发展研究 28 卷 2021 年 8 期 时间:2023-05-25 16:04

 刘畅1高洁2,*董珂1(1.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绿色城市研究所,北京,100044;  

                 2.北京交通大学建筑与艺术学院,北京,100044)


【摘要】综合自然资源经济学理论、现代化空间治理要求、自然资源部门“两个统一行使”职责,判断国土空间规划具有显著的资产效应。以生态产品价值实现为媒介,分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资产效应的市场化实现机制与路径。进而从制度逻辑和技术逻辑两个维度,揭示国土空间规划发挥资产效应的机理。制度逻辑是以自然资源资产管理作为形成资产效应的前置条件,以国土空间规划制定供需匹配的空间政策作为发挥资产效应的后端保障;技术逻辑是以空间政策为接口,谋划全域长远发展的基本格局,明确国土用途管制的总体方向,为各类要素有序流动搭建空间框架。最后,提出发挥国土空间规划资产效应的技术手段;一是以市场化程度和产品生产类别优化功能分区,落实治理责任主体;二是以“生态产品生产许可线”丰富用途管制内容,激励权益主体;三是以系统耦合为导向,从区域统筹、流动调节、空间引导三个方面完善要素市场化配置方式。

【关键词】国土空间规划;自然资源;资产效应;制度;技术体系

【中图分类号】TU984.11+3【文献标识码】A

引言

国土空间规划是我国社会文明形态转变过渡期的新生事物,也是面向社会主义新时代中国特色空间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承载着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空间保障的核心使命[1]。从空间蓝图式规划转向资源管理型规划,是顺应时代需求的空间规划体系改革主线。一方面,要完善自然资源监管能力,提高生态保护水平;另一方面,要引导资源要素有序流动和高效集聚,促进高质量发展。因此,国土空间规划的最大挑战,就是寻找兼顾保护与发展的可行路径,即在生态资源环境紧约束条件下,制定支撑实现“‘两个一百年’中国梦”的空间性政策。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两山”理论,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核心价值观,是马克思生产关系理论的拓展与提升。“两山”理论强调保护与发展间良性互动,客观上回应了高质量发展的道路问题。践行“两山”理论的关键是从自然资源中发掘生态产品,通过市场交易推动其价值实现,进而促进经济结构和发展方式转型。由此确立了国土空间规划的治理逻辑:明确生态产品的生产范围和条件,制定匹配要素市场化流动趋势的空间资源配置措施,促进自然资源资产转化,使生态环境保护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增长极、经济社会发展成为生态环境保护的内生动力。笔者将这一链式反应定义为国土空间规划的“资产效应”。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促进自然资源转化为资产并通过市场交易创造资本性收入,需要产权制度、市场机制、空间政策的协同创新支撑,同时需要在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内构建逻辑一致的规划目标体系,并解决目标体系与技术工具不协调的问题。目前,学术界针对生态文明建设引领下的国土空间规划研究,形成了相对清晰的目标体系。赵燕菁提出国土空间规划的“元规则”是自然资源保值增值[2];林坚等认为国土空间用途管制立足于资源载体使用许可,是建立空间规划体系与完善自然资[3]源监管体制的连接点;谭纵波等分析了体现生态[4]文明的各级国土空间规划的特征;杨保军等从认识论、本体论、方法论三个方面阐述了生态文明背景下的国土空间规划体系构建[5]。而针对国土空间规划面向自然资源资产转化目标下的技术体系研究尚处于薄弱环节。有必要从国土空间规划的理论体系下沉到技术体系层面,以发挥资产效应之“术”载生态文明建设之“道”。本文立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探索国土空间规划发挥资产效应的机理及与之匹配的技术方法,以期进一步完善国土空间规划理论和技术体系,促进建立现代化空间治理体系。

1  国土空间规划具有显著的资产效应

1.1 科学性:基于自然资源经济学理论

马克思指出:“外界自然条件在经济上可以分为两大类:生活资料的自然富源和劳动资料的自然[6]富源”。农业文明时代,自然资源是基本的生存要素和生产要素,前者具有决定意义。工业文明时代,更加重要的不是自然资源的丰饶性,而是多样性,资源的差异性和产品的多样性形成社会分工的[7]自然基础。生态文明时代,生态系统提供的各种有形无形的生态产品,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重要部分,是最基本的生活要素。但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提供生态产品的能力上是下[8]降的,这成为当前要素供给中的突出短板。当自然资源呈现稀缺性,并且成为产业资本投资获利的对象时,生态产品便具有了商品性质,成为高使用价值和高资产价值的统一体。因此,作为供给侧最为基本的生存要素、生产要素和生活要素,山水田林湖草等自然资源具备不同的资源、资本和资产属[9],是生态文明时代经济发展的新结构性要素。

国土空间规划作为自然资源优化配置的政策手段,就是要平衡资源属性和资产属性,实现自然资源的资产化、资本化,以及生态资产的增值和效益最大化,这是其资产效应的根本内涵。

1.2 必要性:面向现代化空间治理要求

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要求实现国土空间的高效能治理,提高效能需要理念和措施同步转变。理念层面,在开发与保护的选择上,传统以计划经济思维设定管控边界固然必要,但更行之有效的方式是显化自然资源价值,要求通过生态产品的价值实现寻求保护与建设的平衡点。措施层面,中国城镇化率达到60%,土地利用步入存量时代,各地区国土空间开发格局趋于稳定,难以发生结构性变革,国土空间治理手段在技术内涵和操作方式上需从关注空间结构拓展和布局转向自然资源资产管理、国土空间提质增效。如2000,南京城市发展总体发展战略与空间布局规划研究提出产业空间发展的“X”型构想,时至今日“X”型空间格局已然形成,但空间内涵开始转变,传统产业带转为沿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带,新兴产业带转为沪宁合科创走廊。

国土空间规划作为空间治理平台,新时期的核心课题已不是单方面“限定约束条件”或“明确发展目标”,而是指明在限定约束条件下如何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可行路径”。这就要求发挥我国社会治理的制度优越性,将经济运行和空间治理立足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上,确保资源要素配置的高效与公平。充分发挥并放大资产效应,成为国土空间规划促进提升空间治理水平的必然路径。

1.3 可行性:“两个统一行使”的制度保障

中央机构改革赋予自然资源部门“统一行使全民所有自然资源资产所有者职责,统一行使所有国土空间用途管制和生态保护修复职责”[10]。前一职责,显化了自然资源的产权主体,可化解我国长期以来由于自然资源资产产权虚置导致的产品成本结构畸形化问题。后一职责,明确了对所有自然资源的空间载体实行用途管制,为要素流动确定了基本规则。而国土空间规划是实施用途管制的基本依据,国土空间用途管制是国土空间规划的核心技术内容,二者互为依存,是自然资源部门实施行政管理的重要工具。“两个统一行使”职责具有内在关联性,依赖并致力于推进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改革和自然资源监管体制改革,统一于全民所有自然资源资产保值增值的根本目标。

两个统一行使”职责的赋予,使得自然资源管理体系和国土空间规划体系、空间治理体系的目标逻辑一致,聚焦于自然资产的产权界定、确权、分配、流转、保值增值,为国土空间规划发挥资产效应建立了制度保障。

2  资产效应的市场化实现机制与路径

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是“两山”转化的重要途径,也是顺应新时代自然资源管理实践的必然要求,其内涵与资产效应具有逻辑一致性,即显化自然资源的内在价值,使其与其他生产要素的共同运动中发生增值,最终使使用权人获取利润的同时也使国家或集体的所有权益得以实现。以生态产品价值实现为媒介,可探究自然资源资产化的实现机制与路径。

2.1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的实现机制

第一,产权制度是基石。生态产品市场交易的本质是产权交易,而生态产品的产权归属是由自然资源产权决定的。对自然资源进行调查监测、确权登记、核发权属证书,是自然资源资产化的前提和基础。在符合国土空间规划和用途管制的前提下,赋予各类使用权人转让、抵押、入股等他项权利,是创新自然资源资产所有者权益的有效实现形式,如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等。

第二,要素充分流动是目标。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核心是活力,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到农村土地“三权分置”,内在机制均是形成产权激励,推动资源要素的合理流动与高效配置。深化自然资源资产使用权、处置权和收益权等物权改革,是解决生产关系中的问题,推进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绿色转型的重要路径。如鲁家村等地的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等集体经济新模式,本质是将分散的自然资源使用权或经营权集中流转进行专业化、市场化运营,从而提升集体生产力水平。

第三,政府调控、市场配置是手段。以区域自然资源差异和社会分工为基础,政府通过管控或设定限额等措施,从某种意义上建立了生态产品的供需关系,可引导和激励利益相关主体开展市场交易,如跨省域补充耕地、建设用地增减挂钩结余指标省域内流转等。国土空间规划应持续完善以空间资源配置为主体的规划调控体系,促进资本、劳动力等要素的内容调控与自然资源、产业、土地的空间调控相融合。

2.2 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路径与空间政策

分析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典型案例[11],笔者归纳为四大类价值实现路径:(1)具有私人物品特征的自然资源衍生物的直接交易,通过生态型农业和工业产品的外销转化实现;(2)具有俱乐部产品特征的自然资源衍生物,将高品质但难以确权的生态环境价值委托于生态旅游产品或都市型新经济,通过在地消费实现价值;(3)具有公共资源特征的自然资源本体,对于产权可交易的部分,通过产权激励实现价值;(4)具有纯公共物品特征的自然资源本体,通常产权难以界定无法交易,通过生态补偿实现价值(1、图1)

   1  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

   资料来源:作者总结

1 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示意图

资料来源:作者自绘

生态产品价值实现依赖于产权制度、市场机制、考核机制和空间政策的协同创新作为支撑,以协调统一自然资源客体(供给侧)、市场需求主体(需求侧)和交易成本(交易过程)等因素(2)

  表2  面向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全过程的保障机制与措施

资料来源:作者总结

3  国土空间规划发挥资产效应的机理

3.1  制度逻辑

3.1.1 自然资源资产化管理是形成资产效应的前置条件

自然资源资产管理是利用市场竞争对产权明晰的自然资源进行有效配置的管理方式,以自然功能与环境属性为利用基础,以产权关系与经济属性为管理导向,以流通功能与增值属性为民生保障,通过生态产品的组织化生产、市场化经营、资产化管理,使其成为新经济体系中的生产要素,纳入社会生产全过程,从而使自然资源的隐性价值“显性化”。资产效应的形成过程就是自然资源资产所有者、使用者的产权权益通过市场交易得以实现的过程。为此,首先应加快构建系统完备、运行高效的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体系,真正赋予自然资源资产以“产权”。其次,明确自然资源要素配置中政府和市场边界,厘清资产管理同国土空间规划之间的协同作用机理。一方面,政府定底线,市场促优化。在划定保护底线的前提下,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让最有能力的市场主体保护好、经营好自然资源。通过物权提高自然资源的利用效率,对保护自然资源形成有效激励,持续放大资产效应。另一方面,政府定规则,市场促交易。将国土空间规划作为政府行政管理、利益协调等公权的依据,发挥要素配置中公权对私权的约束引导作用,建立激励相融机制。

自然资源资产管理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和“两山”理论应用于国土空间规划的制度化表达,是国土空间发挥资产效应的前置条件。社会主义新时代的国土空间规划理论与技术体系,一定建立在自然资源资产管理的语境之上。

3.1.2 供需匹配的空间政策是发挥资产效应的后端保障

市场交易必然带来要素流动,反过来对承载这些要素的国土空间提出新的要求,即要以什么样的空间资源来匹配要素流动的未来趋势。空间规划体系作为空间治理体系的组成部分,其出发点和落脚点就是自然资源的空间高效合理再配置。

面向供给侧,发挥引领和约束作用,避免行政过度引起的资源错配与效率缺失。在“三区三线”基础上,推行点状供地等弹性政策,鼓励发展生态产业并留有一定发展空间,不断提高优质生态产品的供给能力。同时,开展生态修复工程,根据修复后的资源开发、产业发展需要,确定区域内各类空间的规模、结构、布局和时序,优化国土利用格局,为合理开发和价值实现创造条件。

面向需求侧,减小要素流动障碍,避免市场盲目性引起的要素资源浪费。市场机制不是万能的,生态产品的稀缺性和外部性决定其流动性需要国土空间规划进行分区分类的约束。对应不同功能分区,用差异化的空间政策行使政府职责,为市场机制在其有效领域发挥作用提供支撑,激励自然资源要素的合理高效流动。

国土空间规划通过一系列技术手段实现系统集成,并建立一系列的空间政策和干预机制,是自然资源资产保值增值的工具。其技术体系是发挥资产效应的催化剂,为促进自然资源向资产持续高效转化提供“政策保障”和“约束条件”。

3.2 技术逻辑

国土空间规划发挥资产效应的技术逻辑是以空间政策为接口,建立自然资源资产管理、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和国土空间规划技术体系的关联:谋划全域长远发展的基本格局、明确国土用途管制的总体方向、稳定生态产品生产的基本秩序。以上三点实际上就是稳定自然资源要素的长久市场预期,为各类要素的自由有序流动搭建空间框架,通过三个系统的相互配合,提升资源的资产转化效率。

明确空间功能分区,划定要素流动边界,并制定弹性匹配的用途管制措施,是放大资产效应的核心路径。如果将自然资源要素的自主有序流动比作汽车自动驾驶系统,空间功能分区则是动力系统,区域自然资源禀赋的差异性是要素流动的动力源,不同分区在某种资源要素方面的“势能差”催生了供需关系。用途管制既是传动系统也是制动系统,配合功能分区,针对“区域型”国土空间制定用途管制措施[12],促进和调节自然资源要素的有序流动,具有良好的动力性和经济性。同时,对于某些具有国家或区域战略意义的自然资源,可以限制或禁止其流动,表现为制动系统的特征。要素配置是转向系统,一方面,配合传动系统,调节自然资源要素流动的方向和流动规模,缩小交易成本。另一方面,寻求有利于放大资产效应的市场化手段(寻求最优路径),拓宽交易渠道(图2)。

2 国土空间规划发挥资产效应的技术逻辑

4  资产效应导向下国土空间规划的技术匹配

4.1  以市场化程度和产品生产类别优化功能分区

主体功能区规划、城乡规划和土地利用规划的空间功能分区,实质均是基于不同空间单元自然禀赋、发展阶段等差异,提出相应的功能、开发强度安排,是一种“分工/发挥各自优势”的技术手段。面向发挥资产效应的新目标和新要求,国土空间规划的功能分区不应局限于用途管制分区,还需要根据空间发展单元的生产禀赋附着对应的政策属性,对要素流动性做出差异化安排,在国土空间规划体系下,使其政策设计及价值目标与要素流动的规则和方向相一致,保证自然资源资产保值增值这一战略目标区域化、地方化的同时,也能基于区域比较优势,通过合理匹配,营造优势互补、良性互动的“社会-经济-生态”系统。

4.1.1 对接治理责任主体,界定市场化程度和产品生产类别

借鉴主体功能区按开发方式和开发内容进行分区的理念,以行政单元为边界,按要素流动市场化程度和产品生产类别划定国土空间功能分区。第一,以行政单元为边界划定功能分区,以明确治理责任主体,在城镇单元外可逐级细化到乡村这一基层治理单元。这是因为广大自然资源的产权边界是以村为单位形成的,集体经济是对村域范围内地缘条件下形成的生态空间资源作管理的。第二,根据市场化程度进行分区,以区分政府和市场在不同类型分区中的差异化作用,通过上级政府调控,建立供需关系、培育交易市场,促进政府和市场以及同级政府间的交易。按要素流动市场化程度也即自然资源资产转化条件,可分为四类分区:禁止转化区、有条件转化区、促进转化区和自由转化区。第三,按产品生产类别可划分为三类基本单元:提供生态产品和服务的生态单元、提供农产品的农业单元、提供生活和工业产品的城镇单元。以《市级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编制指南(试行)》为参考,结合地区特色实际,根据核心要素面积占比,对生态保护区、生态控制区、农田保护区、城镇发展区和乡村发展区进行创新性细分(3)

               表3  以市场化程度和产品生产类别划定功能分区

      资料来源:作者总结

4.1.2  附着差异化政策属性

以“三区三线”管控为基础,根据资源本底条件和资产效应潜力分区,补充对要素流动性的差异化安排,包括要素流动范围、政策导向、管控目标和准入规则。通过对功能分区附着政策属性,促进不同功能分区之间要素高效有序流动,尤其注重流域和区域范围内发展单元间产权流转、城乡间要素双向流动。禁止转化区,应严格保护生态和耕地资源,推进生态移民,同时对准入用途设定正面清单。有条件转化区,主要是自然保护地一般控制区的镇村单元,在保护的基础上,允许科技要素的流入,探索具有明显外部性的环境质量权益的多种实现形式。促进转化区,主要是位于核心城市通勤距离范围内的镇村单元,鼓励服务于生态产品生产的公共物品投入,但应对准入用途、规模、强度、风貌设定负面清单,引导城乡人口双向流动,形成双城双栖的发展格局。自由转化区,主要是城镇功能区内的相关主导功能区或产业平台,应促进生态资源有效利用,鼓励人口流入,同时加强公共物品投放,提高建设用地利用效率(3)


3 分区要素流动差异化安排示意图

资料来源:作者自绘

4.2   以“生态产品生产许可线”丰富用途管制内容

城乡规划和土地利用规划的用途管制是基于土地分类体系进行的,在建设项目许可中较为成熟,而对生态空间资源的精细化管控适应性不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的国土空间用途管制,本质是界定自然资源所有权使用许可,在资产效应导向下,既需要在林、田、水等独立要素层面制定管制措施,更需要考虑空间生态资源内在结构的黏连性,面向用地功能复合、非主导功能融合的现实需求[13],整体性、立体化地确定多类自然资源共同依附的空间载体的使用许可。

4.2.1  生命共同体理念引导空间生态资源系统经营

我国生态产品供给能力远落后于工农业物质产品的原因,溯源到用途管制制度,是由于以往面向耕地、林地等生态空间资源的用途管制属于单要素、平面化的管控方式,耕地保护、流转以及农用地转用、出让普遍基于工农业规模化生产的逻辑而制定,适用于获取第一产业租金和第二产业租金的土地经营模式。未来,面向人民日益增长的生态文化消费,需要系统经营山水林田湖草资源以提供优质生态产品,制定适用于获取第三产业租金或生态资源租金的空间经营模式和管制措施。这是生态产业化的根本内涵,也是生命共同体理念引导空间资源整体保护、系统利用的应有之义。

4.2.2 划定“生态产品生产生态许可线”,激励权益主体

立足资源使用许可和国土空间规划传导机制,制定各层级规划发挥资产效应的管制措施和传导内容。国家层面定底线和规则,界定市场失灵和市场有效的领域,即哪些区域的哪些自然资源需要严格保护,禁止转化为资产进行交易,如国家级生态保护红线。省层面定结构线,对鼓励开展自然资源资产转化的区域进行引导,明确资源转换为资产的范围,即哪些类自然资源在哪些类分区可以转化为资产进行交易,如在省级国土空间规划中划定美丽空间和流域治理单元等。

4 某乡镇生态产品生产许可线划示图

资料来源:作者自绘

市级以下层面定许可线,在明确底线的前提下,根据生态产品类别划定多元“生态产品生产许可线”,促进空间治理与具体权益人对接,赋予其特许经营权能。“生态产品生产许可线”,依据自然或法定边界进行划定,可以与“三线”有交集。管制措施上,线内允许一定程度的生态游憩、文化教育或生态工业等功能准入,但规模、选址、风貌等受到严格管控,建设用地供给可采取点状供地、增减挂结余、预留弹性指标的方式获得。一定规模的“生态产品生产线许可线”可以整体“出让”给物业,由市场主体进行生态产品的生产和运营,出让条件以“功能边界+用途清单+强度指标”等内容设计。需要注意的是,该“出让”区别于农用地转用以获取地租的传统模式,而是通过空间环境品质塑造、空间生态资源的品质经营获取空间生态资源租金。因此,仍需遵照相关红线管控要求,但可允许开展大地景观设计等提升空间品质的行为。此种方式可在供给侧提供匹配市场需求的生态产品,避免强管控压力带来的活力缺失,从而放大资产效应(4)

4.2.3 丰富自然资源要素层面的用途管制内容

由于“许可线”内包含多种自然资源,因此还需对其中各类要素制定相应的管制措施。首先,立足资源产权许可,制定用途转变的规则,即不同所有权之间让渡和回收的规则。在符合上级制定的特定用途管制要求的前提下,由市场选择最优的土地用途,通过使用权的不断流转实现资产增值。其次,立足产品生产许可,制定产品生产规则,从“要素边界+功能用途+产品种类+生产规模”等方面设计许可内容,在充分发挥市场配置决定性作用的同时,要考虑国土空间管理的特殊性、约束性,在市场化与政府规划之间达到平衡,防范发展压力带来的潜在威胁。

4.3   以系统耦合为导向完善要素市场化配置方式

从空间蓝图式规划向资源管理型规划的内涵转变,要求要素配置从聚焦公共设施类要素的空间布局拓展到全类型生产要素的空间匹配。而要素资源空间优化配置的关键在于合理确定国土空间规划对于市场配置要素的作用方式,挑战是如何将相对固定的自然资源要素与流动性强的人口、资本、技术和信息要素在空间聚散上实现系统耦合。

4.3.1 区域统筹,发挥市场的优化配置作用

自然资源资产所有者是国家和集体,但实际产权“代言人”是地方政府,地方政府是放大资产效应的实际操盘手。对于建设用地、森林、湿地等资源要素的配置,可在国家总体管控、省级政府分配的总体原则上,探索组建市场化的“生态银行”。国家层面发行指标,如“湿地信用”和“森林资产”,省级层面建立区域配额体系,市县面向市场销售指标。“生态银行”的主营业务则是生态修复、生态交易、生态管理等,其产品是标准化的实物生态资源。通过生态资源配额交易,在实现自然资源高质量保护的同时亦能扩大交易空间,发挥市场配置的决定性作用。

4.3.2 流动调节,促进要素间的系统性匹配

对于自然资源要素与人口要素的匹配,探索建立在区域范围内将耕地保护、建设用地指标增减等自然资源要素配置与人口流入地、流出地挂钩的机制。对于自然资源要素与资本要素的匹配,应促进建立绿色金融体系,在符合空间规划和用途管制的前提下,开展面向使用权和环境权领域的抵押融资,引导各类资源要素向生态保护修复领域流入,培育绿色发展新动能。

4.3.3 空间引导,支撑资产转化的空间配给

《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将生态系统和聚居环境纳入自然资源范畴,如清洁土壤、良好生态环境等。这类资源具有明显的外部性,且消费具有非排他性,难以纳入市场定价,为避免“资源无价”和“负财富效应”,国土空间规划在要素配置中亦应寻求促进这类资源资产化的路径。立足资产转化全过程,面向供给侧,引导相关技术和信息要素向该领域流入,提升其资产的市场可达性与竞争性,使环境资源的消费成为可能。通过资源载体使用许可对“购票者”提供适当的附加服务,提升其付费意愿。面向需求侧,应以生态环境和设施承载力为上限,明确产品生产许可,控制消费人群规模。面向交易过程,基于减小交易成本的原则进行公共设施和基础设施布局,扩大市场交易空间,将空间“边缘”资产纳入区域乃至全国要素配置平台和流转体系(5)

5 资产效应导向下国土空间规划的技术匹配示意图

资料来源:作者自绘

5  结语

功能分区、用途管制和要素配置三者相结合,促进资源要素的空间优化配置是规划最大的价值体现,也是国土空间规划技术体系的核心目标。步入存量规划时代,国土空间规划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价值导向,其目标函数发生了根本变化,那就是全民所有自然资源资产的收益情况。需要我们重新审视国土空间格局的内涵,对国土空间规划的技术手段进行优化和完善,以市场化程度和产品生产类别优化功能分区、以“生态产品生产许可线”丰富用途管制内容、以系统耦合为导向完善要素市场化配置方式,促进资产效应的发挥。



【参考文献】

1]高洁,刘畅.伦理与秩序———空间规划改革的价值导向思考[J].城市发展研究,201825(02):17

2]赵燕菁.论国土空间规划的基本架构[J].城市规划,201943(12):1726+36

3]林坚,吴宇翔,吴佳雨,等.论空间规划体系的构建———兼析空间规划、国土空间用途管制与自然资源监管的关系[J].城市规划,201842(05):917

4]谭纵波,龚子路.任务导向的国土空间规划思考———关于实现生态文明的理论与路径辨析[J].城市规划,201943(09):6168

5]杨保军,陈鹏,董珂,等.生态文明背景下的国土空间规划体系构建[J].城市规划学刊,2019(04):1623

6]马克思.资本论: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

7]蔡运龙.自然资源经济学原理[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4236237

8]杨伟民.建设生态文明打造美丽中国[N].人民日报,20161014(007)

9]严金明,王晓莉,夏方舟.重塑自然资源管理新格局:目标定位、价值导向与战略选择[J].中国土地科学,201832(04):17

10]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方案[EB/OL].中国政府网,2018http://wwwgovcn/zhengce/201803/21/content_5276191htm#1

11]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自然资源部推荐11个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案例[EB/OL].中国政府网,2020http://wwwmnrgovcn/dt/ywbb/202004/t20200427_2510199html

12]林坚,  杨凌,等.“区域—要素”统筹视角下“多规合一”实践的思考与展望[J].规划师,201935(13):2834

13]王新哲.地级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的地位与作用[J].城市规划学刊,2019(04):3136



作者简介:刘畅(1989),男,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绿色城市研究所,城市规划师,研究方向为国土空间规划理论与方法、城乡绿色发展规划、城市设计。

收稿日期:20210515


esearchontheAssetEffectofTerritorySpatialPlanning


LIUChangGAOJieDONGKe


AbstractConsidering the theory of natural resources economics,the requirements of modern spatial governance and the responsibilityof " two unified exercises" of natural resources departments,it is judged that land spatial planning has significant asset effect. Takingthe value realization of ecological products as medium,this paper analyzes the market-oriented realization mechanism and path of asseteffect under the socialist market economy system. Then,from the two dimensions of institutional logic and technical logic,this paperreveals the mechanism of the asset effect of land spatial planning. The institutional logic is to take natural resource asset management asthe precondition for the formation of asset effect,and to take land spatial planning as the back-end guarantee for the development ofasset effect. The technology logic is taking space policy as the interface to plan the basic pattern of long-term development,clarify theoverall direction of land use control,and build a spatial framework for the orderly flow of various factors. Finally,the paper putsforward the technical means to realize asset effect of territory spatial planning: first,optimize the functional division according to thedegree of marketization and product production category, and implement the main body of governance responsibility; second, enrich thecontent of use control with " ecological product production license line" to incentive interest subjects; third, establish a system couplingfactor allocation mechanism from regional coordination,flow regulation and spatial guidance.

KeywordsTerritory Spatial Planning; Natural Resources; Asset Effect; System; Technical System


基金项目:中央高校人才基金项目(2018CW009);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面上项目(2019M650471);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特别资助项目(2020T130048)

*通讯作者:高洁(1988),女,北京交通大学建筑与艺术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国土空间规划理论与方法、城乡融合发展与村庄规划、城市更新。gaojie@bjtueducn


【文章编号】1006-3862(2021)08-0041-09                                                          国土空间规划

附件下载:

相关新闻:

友情链接:
党政机关

关于本站| 版权信息| 网站地图| 使用帮助| 联系我们

主办单位:天津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 地址:天津市和平区曲阜道84号 邮编:300042

网站标识码:1200000077 备案编号:津ICP备19001981号 徽标  津公网安备12010102000518号

版权所有:天津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

关于本站|版权信息|网站地图|使用帮助|联系我们

主办单位:天津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

地址:天津市和平区曲阜道84号

网站标识码:1200000077

备案编号:津ICP备19001981号 版权所有:天津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

徽标津公网安备12010102000518号

党政机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