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连接:http://www.tj.gov.cn/wz/zwft/fthg/201703/t20170309_3588195.html
主持人:网民朋友们,大家好!《天津市建设海洋强市行动计划(2016-2020年)》已经颁布实施,今天,我们邀请到市海洋局巡视员孙玉瑄做客天津政务网,为大家详细介绍这方面的内容。孙局长,您好!
孙玉瑄:主持人好,网民朋友们,大家好!非常荣幸来到天津政务网,向大家介绍《天津市建设海洋强市行动计划(2016-2020年)》出台的背景、重大意义、主要特征、发展目标和主要内容等情况。
主持人:好,孙局长,那么首先请您介绍一下《行动计划》出台的背景好吗?
孙玉瑄:好的。党的十八大将“建设海洋强国”提升到国家发展战略的高度,提出了“建设海洋强国”的战略构想,随后,沿海省市纷纷响应,积极提出了建设海洋强省、强市的战略。天津作为中国北方最大的沿海开放城市,拥有丰富的海洋资源,海洋科技优势突出,发展海洋经济具有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2012年,经国务院批准,我市成为全国五个海洋经济科学发展示范区之一,市委、市政府领导高度重视我市海洋经济发展,多次作出重要批示,提出明确要求。几年来,我市围绕建设海洋经济科学发展示范区,坚持陆海统筹、生态优先、科技兴海,着力建设现代海洋产业体系,加快转变海洋经济发展模式,推动海洋事业全面健康发展,海洋经济成为全市重要经济增长点。“十二五”期间,我市海洋生产总值由2010年的3021.5亿元增加到2015年的5506亿元,年均增速达到12.75%,海洋生产总值占全市生产总值的33.3%。海洋装备、海洋石化、港口物流、海洋旅游及海水淡化产业成为区域优势产业,海洋科技创新能力不断提升,天津建设海洋强市具备了坚实的基础。2015年2月国家海洋局给天津市人民政府发文《国家海洋局关于支持天津建设海洋强市的若干意见》(国海发[2015]3号),要求我市加快建设海洋强市,为全国海洋经济发展提供示范。
主持人:那么为了出台《行动计划》,市海洋局做了哪些工作呢?
孙玉瑄:为了确保《行动计划》编制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我局委托国家海洋标准计量中心开展了《天津市建设海洋强市指标体系》课题研究,科学地提出了我市建设海洋强市的5个一级指标、11个二级指标和26个三级指标。我局会同市委研究室开展了海洋强市战略研究,完成了《以创新为引领培育新动能形成新优势——“十三五”时期天津建设海洋强市战略研究报告》作为参阅件报送市领导。我局委托国家海洋信息中心负责编制《行动计划》。我局多次召开全市主要涉海企事业单位座谈会,到涉海企业调研,到浙江、福建、广东等省调研,各单位和部门报送了重大项目,向全市62个管理部门和单位征求了意见。在此基础上,对《行动计划》进行了反复修改,通过了专家论证,形成最终文稿。
主持人:局长,我市实施《行动计划》都有哪些重大意义呢?
孙玉瑄:通过实施《行动计划》能够充分发挥我市在国家“一带一路”建设的枢纽作用,积极融入和服务京津冀一体化协同发展战略,推动我市海洋经济结构的调整,进而发挥海洋经济龙头作用,促进我市经济持续快速的发展。通过实施《行动计划》把我市建设成为海洋经济发达,海洋科技创新强劲,海洋生态环境优美,海洋资源开发能力和海洋综合管控能力强大的地区。通过实施《行动计划》使我市在认知海洋、走向海洋、利用海洋、管控海洋和经略海洋等方面拥有强大的综合实力,使我市海洋核心竞争力位居全国前列,为实现天津城市定位以及建设海洋强国提供有力支撑。
主持人:那么海洋强市有哪些主要特征呢?
孙玉瑄:海洋强市主要有“六个特征”:一是规模性。海洋经济总量较大,海洋产业成为全市的支柱产业,占全市经济总量比重较高。二是先进性。海洋产业结构有“三高”,即高端高质高新,海洋高新技术产业和高端服务业占有一定比重。三是拉动性。海洋产业对全市经济增长贡献率较高,海洋资源开发成为区域经济转型升级的强大动力。四是引领性。海洋发展综合评价在全国位居前列,率先转变海洋经济发展方式,海洋主导产业处于领先水平。五是开放性。在全球范围内聚集海洋创新要素资源,以港口为核心筑起连通腹地与海外、整合国内外优质要素的重要平台。六是协调性。海洋经济发展与资源和环境承载力相适应,海洋文化氛围浓厚,海洋社会事业进步,实现人海和谐发展。
主持人:好,孙局长,《行动计划》提出到2020年要达到哪些预期目标和预期效果呢?
孙玉瑄:《行动计划》提出了到2020年,实现“五个更加”目标:
一是海洋经济更加发达。海洋生产总值突破8500亿元,海洋生产总值占全市生产总值比重达到35%左右。海洋第三产业比重力争达到40%。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在海洋生产总值中占比达到15%。单位岸线海洋生产总值达到50亿元以上。
二是海洋科技更加先进。海洋领域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占海洋生产总值比重达到3.5%以上。新建5至8个省部级以上科技兴海支撑平台,省部级以上海洋重点实验室、工程中心、研发中心超过35家。建设30个以上科技兴海示范工程,培育海洋领域销售收入过亿的科技型企业超过60家。
三是海洋生态更加文明。万元GDP能耗累计下降20%以上。近岸优良海水水质海域面积比例达到8%以上。修复岸线达到50公里,整治滨海湿地、入海河口、航道清淤和修复面积达到4000公顷。海洋保护区面积占海域面积达到1.6%以上。
四是海洋文化更加先进。国家海洋博物馆、妈祖文化园等海洋文化场馆全面建成运营,国家级海洋科普教育基地达到10个。
五是海洋治理更加完善。建立比较完善的本市海洋制度体系,海洋管理与执法秩序进一步规范。海洋灾害监测系统基本建立,海洋预警应急系统不断完善,海洋公益服务能力显著提高,形成跨部门、跨区域共同管理海洋环境和防灾减灾的新局面。通过《行动计划》力争实现“三个基本完成”:一是《天津市海洋经济和海洋事业“十三五”规划(2016-2020年》中的目标和任务基本完成。二是全国海洋经济科学发展示范区的任务基本完成。三是建设海洋强市的目标基本完成。
主持人:那么《行动计划》都有哪些具体的措施和手段呢?
孙玉瑄:《行动计划》围绕我市153公里海岸线合理布局南港工业区、临港经济区、天津港港区、塘沽海洋高新区和中新天津生态城五大海洋产业集聚区,构建各具特色的区域创新发展格局,并将区域与产业相结合,提出了我市海洋制造业、海洋服务业、海洋渔业、海洋科技、海洋生态、海洋文化、海洋公共服务等七个领域的47个重点工程和69个重大项目。
1、优化升级海洋制造业。
海洋油气和海洋化工业以南港工业区为依托,实施一批重点工程,培育一批核心技术能力和集成创新能力强、能够引领石化产业发展的创新型企业,提升产业规模效益,形成世界级石油化工的重要聚集区。重点推进中俄东方年产1600万吨炼油、年产120万吨乙烯和年产140万吨芳烃、中石化LNG、中海油LNG和年产600万吨重油制芳烃等龙头项目。
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业以临港经济区为依托,汇集全市海洋工程装备研发及生产力量,形成一批创新能力强、发展潜力大、经济效益高的海工装备制造企业,推动制造业价值链由低端向高端发展,产出对海洋科技发展有重要影响的原创成果,形成全国海洋工程装备制造、研发、交易的重要集聚区。到2020年,建成国家级海洋工程装备产业基地。组建天津海洋工程装备研究院,解决海洋装备产品共性技术问题,促进成果转化和产业化。筹办中国(天津)港口机械与海洋工程装备国际博览会。
海洋船舶业以临港经济区为依托,推进产品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加快高端船舶和特种船舶研究设计,注入更多的创新元素、科技含量和文化因素。提升自主品牌船舶配套设备的开发能力,提高船舶配套产品本土化装船率,重点研发高技术、高附加值的船舶装备和配套产品。重点建设300万载重吨临港造修船基地,船舶产品以10万到20万载重吨级和大型集装箱船为主,将豪华客船、化学品船、特种船等高附加值船舶作为开发方向。
海水利用业提升海水淡化设备国产化水平,攻克关键核心技术,为海水利用业技术进步积累原创资源。提高海水淡化能力,扩大海水淡化水应用规模。到2020年,全市海水淡化能力达到日产70万吨。重点建设北疆电厂二期海水淡化和工业制盐一体化项目,建设日产30万吨的海水淡化设施,在天津华泰龙公司已有的淡化水输送管道基础上,向临港工业区延伸,形成每天输送50万吨淡化水的能力,实现淡化水向工业用户直接供应,提高淡化水的利用水平,有效降低工业用户的用水成本。
海洋电力业加快风能新能源技术开发、装备研制及大规模应用,科学布局沿海风电,稳妥推进海上风电发展,集中开发滨海新区南北两端陆域,小规模分散开发沿防坡堤由南到北的区域。到2020年建成我市风电产业发展基地。重点建设沙井子四期风电工程项目,工程竣工后,沙井子风电场每年将向本市电网提供约4亿千瓦时绿色电能,相当于每年节约标准煤13.6万吨,同时将减少粉尘排放约9.24万吨、二氧化碳33.88万吨、二氧化硫1.024万吨、氮氧化物约0.508万吨。
海洋工程建筑业结合“一带一路”推进基础设施互联互通的有利契机,积极争取“亚投行”的资金支持,发挥天津海洋工程建筑业的比较优势,广泛承接国内外大型海洋建筑工程项目。
2、大力发展海洋服务业。
海洋现代物流业围绕国家“一带一路”倡议实施,以天津港港区为中心,以周边港口为两翼,进一步扩大天津港对外开放和中西部辐射能力,推动区域创新能力和竞争力整体提升。打造航运基础设施完善、航运服务功能优良、全球配置资源能力突出的国际航运核心区。到2020年,港口货物吞吐量达到6.5亿吨,集装箱吞吐量达到1700万标准箱。加快推进南疆港区27号通用码头,中石化LNG码头,天津港大沽口港区东、北防波堤潜堤工程,大港港区新建通用泊位,高沙岭港区新兴建材通用码头建设。
海洋文化旅游业以中新天津生态城为依托,深度挖掘和开发滨海旅游资源,打造滨海旅游产业集聚区,开发特色旅游项目,优化滨海旅游产品结构,加快塑造天津滨海旅游品牌,壮大产业整体规模,使我市海洋旅游发展走在全国前列。重点建设国家海洋博物馆工程,将国家海洋博物馆打造成国内外知名的海洋文化展示交流平台,以及新时期天津的文化地标和城市名片,成为集收藏保护、展示教育、科学研究、交流传播、旅游观光等功能于一体的国家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开馆藏品规模达到5万件以上,日接待能力超过7000人次。
涉海金融服务业以天津自由贸易试验区为依托,促进金融与海洋产业的深度融合,在做大做强传统金融服务的基础上,继续扩大融资租赁规模,创新涉海金融产品,建立多层次多元化金融服务体系,提高金融服务海洋产业发展的能力。“十三五”期间年航运融资租赁规模达到170亿元。
海洋信息服务业以塘沽海洋高新区为依托,以“互联网+”为牵引,以满足政府、企业、公众等各层面需求为目标,实施“智慧海洋”工程,提升海洋信息咨询、决策支持、公共服务等信息服务能力。
3、转型发展海洋渔业。
依托中心渔港建设,大力发展工厂化养殖、水产品加工贸易、休闲渔业、远洋捕捞等领域,降低近海捕捞总量,逐渐恢复近岸渔业资源,形成海洋渔业良性发展格局。重点建设海洋牧场项目,投放人工鱼礁约15000个礁体,主要建设障碍捕捞型鱼礁和休闲垂钓型鱼礁。
4、提升海洋科技与人才支持水平。主要是三个方面的工作:
一是积极推动技术创新,发展海洋产业核心技术。
二是构筑创新平台,聚集高端资源要素。
三是建设高水平人才队伍,筑牢创新根基。
5、推进海洋生态文明建设。
强化海洋资源、生态环境等方面的刚性约束,陆源污染得到有效控制,近岸海域环境状态逐步改善,受损的海洋生态系统逐步恢复,全海域环境保护能力显著增强,为建设“美丽天津”和海洋生态文明提供人海和谐的生态环境。到2020年,形成5公里生活、生态岸线,海岸线修复长度达到50公里。重点建设永定新河口治导线以外海岸修复与综合整治项目,拟完成河口清淤40万方,拆除废弃临时围堰200米,续建生态岸坡200米,建设景观廊道600米,建设生态修复示范区5万平方米。
6、加大海洋文化建设。
增强公众海洋意识。加强海洋科学普及和创新文化建设,开展海洋知识“进校园、进课堂、进教材”活动,加快海洋科普场馆、基础设施和信息化建设,开发一批高水平、影响力大的原创科普精品,加强海洋科学教育,丰富教学内容和形式,激发青少年的海洋科技兴趣,深度挖掘我市海洋文化,提升海洋软实力。
发展海洋文化创意产业。营造崇尚创新的海洋文化环境,拓展延伸海洋文化产业链,推动产业集群发展,发挥对外辐射和带动作用,建设海洋文化产业集聚区。
7、提升海洋公共服务能力。
完善海洋制度体系,全面落实国家有关海洋法律法规和天津地方性法规、规章,进一步健全海域使用、海洋生态环境保护等领域的制度体系。
推进海洋治理能力建设。深化海洋管理体制机制改革,加大简政放权力度,为创新创业营造良好环境,进一步提升政府服务效能和水平,完善海洋执法与监督机制,严肃依法查处各类海洋违法违规行为,切实提高对海洋经济和海洋事业发展的治理能力。
增强海洋防灾减灾能力。推进海洋监测预报基础设施建设,提高海洋监测预报服务能力。建设海上应急反应基地,完善海洋灾害、事故应急机制,提升海洋灾害事故应急能力。
主持人:孙局长,通过您的介绍,我们对《行动计划》的目标和任务有了比较详细的了解,可以看到这七个方面的任务都是沉甸甸的,那么是不是也需要全市各方力量共同努力才能完成呢?
孙玉瑄:是的,建设海洋强市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面广,与我市经济、社会、文化等领域有广泛的联系,不是单独靠一个部门能够完成的,需要全市有关部门协同配合,共同完成。《行动计划》提出了任务分工方案,重大项目都有负责部门和协助部门,任务具体而且明确。各责任部门要做好统领工作,各配合部门按照责任分工做好相关工作的落实。《行动计划》得到了发展改革委、经信委、商务委、科委、农委、财政局、环保局、水务局、金融局和滨海新区政府等40多个部门的大力支持,各部门正在通力合作,认真谋划,研究落实。
主持人:好,再次感谢孙局长做客天津政务网,为我们详细介绍《天津市建设海洋强市行动计划》的有关内容。本期访谈到此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