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经济
无障碍语音播报
0:00 / 0:00
国家海洋局日前对外发布的《2014年中国海洋经济统计公报》显示,2014年全国海洋经济生产总值59936亿元,同比增长7.7%,海洋生产总值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达9.4%。在经济“新常态”背景下,我国海洋经济总体保持平稳运行,海洋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海洋经济发展逐步从规模速度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回顾过去10年,随着国家社会经济的发展与国际形势的变化,我国海洋经济发展所处的内部和外部环境均已发生深刻变化,发展高质量的“蓝色GDP”对于促进海洋生态文明、加强海洋强国建设的重要意义进一步凸显,海洋经济发展正逐渐呈现出“新常态”。具体表现为以下几方面。
海洋经济向质量效益型转变,海洋开发领域向深远海空间拓展
我国海洋经济发展经历了改革开放前以资源依赖型为主的初级发展阶段,并以产业结构单一、经济规模小、生态影响较弱为基本特征。改革开放后我国海洋经济进入高速发展阶段,海洋开发力度逐步加大,但海洋开发方式粗放,海洋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矛盾日益凸显。现阶段,我国海洋经济发展迎来了重要的战略转型期,习近平总书记在建设海洋强国战略的重要讲话中,特别强调要“着力推动海洋经济向质量效益型转变”。海洋经济发展进入了产业结构持续优化、战略性新兴产业迅速起步、新型产业形态加速涌现的新常态。
在新阶段,海洋资源成为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战略资源,海洋空间成为我国拓展国土开发新的战略空间,尤其是向深远海的拓展成为推进我国海洋经济向质量效益型转变的关键。当前近海、浅海的经济发展空间逐渐缩小,开发深远海不仅可以缓解当前海洋经济发展中的用海矛盾,还可以带动一系列产业的发展。“海洋石油981”在南海深水区的开钻,首个深远海大型养殖平台的启动构建等均体现了我国海洋开发不断向深远海扩展的新常态。
海洋开发方式向循环利用型转变,近海资源由实物生产要素向服务生产要素演化
过去海洋经济主要生产模式是一种“资源—产品—污染物”单向流动的线性经济。粗放、掠夺式的海洋资源开发利用方式使海洋资源总量迅速减少,同时也使环境污染不断加重。随着沿海地区人口密度的日趋增大,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及城镇化进程的加快,海洋资源消费需求迅速增长,海洋资源供给将面临更大的压力。当前,开展海洋生态文明建设成为海洋强国战略实施的重要内容。这就要求在海洋开发利用过程中要依照生态文明的理念,形成类似于自然生态系统的“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的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生态化循环生产方式,使海洋开发利用活动与海洋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相协调,打造海洋生态文明新常态。
同时,随着劳动力趋海集聚和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近海资源作为服务形式生产要素的比重逐渐增大,而实物形式生产要素比重呈现日益下降的趋势。从过去资源消耗大、污染程度高的海洋传统产业,向重视海洋一、二、三产业全面协调发展转变,尤其注重高技术、低能耗、环境友好的海洋新兴产业和服务业的发展。可预见,未来我国将大力发展以海洋要素和空间资源为依托的物流、旅游、科教管理、体育、环境监测和信息服务业等海洋产业,建设低碳型海洋产业体系,增加就业机会,从而促进整个海洋经济健康、高效、可持续发展。
创新引领型成为科技兴海新特征,“深水、绿色、安全”成为新导向
海洋科技对于海洋经济发展的驱动作用十分显著,只有在敏感的高精尖领域掌握了核心科技,才能切实保障科技兴海战略的顺利实施。近年来,我国海洋科技创新环境和条件明显改善,海洋科技整体实力显著增强,在部分领域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但我国海洋科技创新总体实力与国际先进水平之间仍存在较大差距。
当前,国家海洋经济核心竞争力的形成、海洋产业的优化升级和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对海洋科技的进步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海洋科技发展必须向以自主创新为主的创新引领型发展模式转变。其中,率先掌握“深水、绿色、安全”的海洋高技术就等于在海洋强国激烈竞争中掌握了先发主动权。当前我国在深海开发、海洋经济绿色发展以及海上安全保障等方面科技创新能力明显不足,已成为我国海洋强国战略实施的薄弱环节。因此常态化开展“深水、绿色、安全”技术的研究及应用,将成为满足我国海洋强国建设战略需求的新导向。
“和平、发展、合作、共赢”“新海上丝绸之路”重建国际经济新秩序
中国梦是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梦,中国坚持走和平发展的道路,推进建立合作共赢的国际关系。经济全球化的推进促使我国海洋经济的外向性特征更为明显。
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将是我国深化改革海洋经济,优化升级海洋产业的一个强大驱动力。通过海上丝绸之路的建设,在更大范围有效拓展人才、技术、资金等市场要素的流通渠道,促使海洋经济国际交流与合作进一步深入。“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也将为亚洲整体发展提供强劲动力,通过亚洲新兴国家的共同发展,引导国际海洋新秩序的建成。
海洋经济向质量效益型转变,海洋开发领域向深远海空间拓展
我国海洋经济发展经历了改革开放前以资源依赖型为主的初级发展阶段,并以产业结构单一、经济规模小、生态影响较弱为基本特征。改革开放后我国海洋经济进入高速发展阶段,海洋开发力度逐步加大,但海洋开发方式粗放,海洋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矛盾日益凸显。现阶段,我国海洋经济发展迎来了重要的战略转型期,习近平总书记在建设海洋强国战略的重要讲话中,特别强调要“着力推动海洋经济向质量效益型转变”。海洋经济发展进入了产业结构持续优化、战略性新兴产业迅速起步、新型产业形态加速涌现的新常态。
在新阶段,海洋资源成为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战略资源,海洋空间成为我国拓展国土开发新的战略空间,尤其是向深远海的拓展成为推进我国海洋经济向质量效益型转变的关键。当前近海、浅海的经济发展空间逐渐缩小,开发深远海不仅可以缓解当前海洋经济发展中的用海矛盾,还可以带动一系列产业的发展。“海洋石油981”在南海深水区的开钻,首个深远海大型养殖平台的启动构建等均体现了我国海洋开发不断向深远海扩展的新常态。
海洋开发方式向循环利用型转变,近海资源由实物生产要素向服务生产要素演化
过去海洋经济主要生产模式是一种“资源—产品—污染物”单向流动的线性经济。粗放、掠夺式的海洋资源开发利用方式使海洋资源总量迅速减少,同时也使环境污染不断加重。随着沿海地区人口密度的日趋增大,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及城镇化进程的加快,海洋资源消费需求迅速增长,海洋资源供给将面临更大的压力。当前,开展海洋生态文明建设成为海洋强国战略实施的重要内容。这就要求在海洋开发利用过程中要依照生态文明的理念,形成类似于自然生态系统的“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的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生态化循环生产方式,使海洋开发利用活动与海洋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相协调,打造海洋生态文明新常态。
同时,随着劳动力趋海集聚和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近海资源作为服务形式生产要素的比重逐渐增大,而实物形式生产要素比重呈现日益下降的趋势。从过去资源消耗大、污染程度高的海洋传统产业,向重视海洋一、二、三产业全面协调发展转变,尤其注重高技术、低能耗、环境友好的海洋新兴产业和服务业的发展。可预见,未来我国将大力发展以海洋要素和空间资源为依托的物流、旅游、科教管理、体育、环境监测和信息服务业等海洋产业,建设低碳型海洋产业体系,增加就业机会,从而促进整个海洋经济健康、高效、可持续发展。
创新引领型成为科技兴海新特征,“深水、绿色、安全”成为新导向
海洋科技对于海洋经济发展的驱动作用十分显著,只有在敏感的高精尖领域掌握了核心科技,才能切实保障科技兴海战略的顺利实施。近年来,我国海洋科技创新环境和条件明显改善,海洋科技整体实力显著增强,在部分领域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但我国海洋科技创新总体实力与国际先进水平之间仍存在较大差距。
当前,国家海洋经济核心竞争力的形成、海洋产业的优化升级和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对海洋科技的进步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海洋科技发展必须向以自主创新为主的创新引领型发展模式转变。其中,率先掌握“深水、绿色、安全”的海洋高技术就等于在海洋强国激烈竞争中掌握了先发主动权。当前我国在深海开发、海洋经济绿色发展以及海上安全保障等方面科技创新能力明显不足,已成为我国海洋强国战略实施的薄弱环节。因此常态化开展“深水、绿色、安全”技术的研究及应用,将成为满足我国海洋强国建设战略需求的新导向。
“和平、发展、合作、共赢”“新海上丝绸之路”重建国际经济新秩序
中国梦是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梦,中国坚持走和平发展的道路,推进建立合作共赢的国际关系。经济全球化的推进促使我国海洋经济的外向性特征更为明显。
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将是我国深化改革海洋经济,优化升级海洋产业的一个强大驱动力。通过海上丝绸之路的建设,在更大范围有效拓展人才、技术、资金等市场要素的流通渠道,促使海洋经济国际交流与合作进一步深入。“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也将为亚洲整体发展提供强劲动力,通过亚洲新兴国家的共同发展,引导国际海洋新秩序的建成。
附件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