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域管理
无障碍语音播报
0:00 / 0:00
主持人:中国海洋报记者 李昕
嘉 宾:国家海洋局预报减灾司司长 曲探宙
5月12日是我国第8个防灾减灾日,今年防灾减灾日的主题是“减少灾害风险,建设安全城市”。近年来,受全球气候变化和极端气候事件频发的影响,我国沿海地区海洋灾害发生的频率和灾害程度不断加大,对城市的影响也与日俱增。
主持人:作为世界上遭受海洋灾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海洋灾害对我国沿海城市有哪些影响?沿海城市海洋防灾减灾工作的重点是什么?
曲探宙:城市人口集中,经济密集度高。城市一旦受灾,很容易出现连锁灾害或次生灾害,威胁民众的生命财产安全。近年来,我国沿海地区海洋灾害发生的频率和灾害程度不断加大,对城市的影响也与日俱增,主要表现在3个方面。
首先,风暴潮、海浪等海洋灾害频发,严重威胁沿海城市的经济发展和沿海民众生命财产安全。历史上世界各地都发生过重大灾害事件,潜在的海啸巨灾风险也威胁着我国东南沿海地区。其次,缓发性灾害对城市同样影响严重。例如,我国很多沿海城市靠近海岸线,处于低海拔地区,海平面上升会抬升风暴增水的基础水位,台风和风暴潮致灾程度将加大。再次,为满足城市发展需要,人们通过围填海扩大陆地面积,发展住宅、商业、旅游等产业,这些都具有巨大的海洋灾害潜在风险。
做好沿海城市防灾减灾工作,首先要做到城市建设的合理规划,有效评估海洋灾害风险,确保敏感工程和项目对海洋灾害易灾区的合理避让,尽量消除或减少风险,在此基础上加强沿海城市脆弱地区的堤防防护水平。完善的海洋灾害观测预警能力是做好沿海城市灾害防御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应不断加强海洋灾害观测预警能力建设,加强针对城市重点保障目标的精细化预报,拓展预警报发布渠道。应加强灾害易发区、人口聚集区等区域的海洋灾害风险评估和区划工作,及时掌握灾害风险状况,推动建立灾害重点防御区管理制度。同时,要重视海洋防灾减灾知识的宣传和普及,提升社区减灾意识和抗灾能力。
主持人:面对即将到来的汛期,国家海洋局在应对海洋灾害等方面具体做了哪些工作?
曲探宙:汛期海洋灾害应急是海洋预报减灾工作的重中之重。国家海洋局高度重视,加强管理,进一步完善落实各项管理制度。
4月,国家海洋局组织各地海洋部门和局属各相关单位开展了深入细致的汛期准备自查工作,并由局领导带队对南海分局以及广东、海南等省海洋部门进行了抽查。同时,国家海洋局还开展了海洋观测预报系统的巡检和隐患排查,保障了观测预报系统的顺畅运行。
为了做好汛期的各项应对工作,国家海洋局不断在提升海洋预报警报服务质量、拓宽发布渠道,做好海洋灾情统计报送和灾害调查,以及开展海洋防灾减灾宣传教育、提升海洋防灾减灾意识和能力上下功夫,为汛期海洋防灾减灾工作的顺畅有效开展提供了保障。
主持人:“十三五”期间,国家海洋局将如何进一步提升海洋防灾减灾工作能力?
曲探宙:“十三五”期间,国家海洋局将以超前谋划、预防为主、政府主导、公众参与、措施有效完备为方向,围绕海洋强国建设和海洋生态文明建设等重大战略,完善海洋预报减灾体制机制,优化顶层设计,形成以保障对象需求为牵引,观测业务服务预报发展,减灾业务指向减灾需求环环相扣、有机有序的业务发展链。到2020年,建成基本满足国家需求、结构完整、布局合理、分级分区的海洋立体观测、预报和减灾业务体系,进一步加强人才队伍建设、财政资金投入和国际合作交流,提升我国海洋环境保障工作水平。具体措施包括4个方面。
一是推进海洋预报减灾体制机制建设。完善管理制度,编制规划标准。二是增强全球海洋立体观(监)测能力。提升岸基、近海观测能力,开展大洋和极地观测,建设综合保障系统,完善数据传输通信。三是提高预报公共服务能力。推进预报业务体系建设,提升海洋预报服务水平,加强预报基础能力建设。四是健全海洋减灾体系建设。加强立法和管理体制机制建设,加强地方海洋灾害风险防范和风险治理能力,通过先试先行、逐步推广的方式着力提升社会和民众抗灾能力,加强国家对地方的引导和支持能力。
嘉 宾:国家海洋局预报减灾司司长 曲探宙
5月12日是我国第8个防灾减灾日,今年防灾减灾日的主题是“减少灾害风险,建设安全城市”。近年来,受全球气候变化和极端气候事件频发的影响,我国沿海地区海洋灾害发生的频率和灾害程度不断加大,对城市的影响也与日俱增。
主持人:作为世界上遭受海洋灾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海洋灾害对我国沿海城市有哪些影响?沿海城市海洋防灾减灾工作的重点是什么?
曲探宙:城市人口集中,经济密集度高。城市一旦受灾,很容易出现连锁灾害或次生灾害,威胁民众的生命财产安全。近年来,我国沿海地区海洋灾害发生的频率和灾害程度不断加大,对城市的影响也与日俱增,主要表现在3个方面。
首先,风暴潮、海浪等海洋灾害频发,严重威胁沿海城市的经济发展和沿海民众生命财产安全。历史上世界各地都发生过重大灾害事件,潜在的海啸巨灾风险也威胁着我国东南沿海地区。其次,缓发性灾害对城市同样影响严重。例如,我国很多沿海城市靠近海岸线,处于低海拔地区,海平面上升会抬升风暴增水的基础水位,台风和风暴潮致灾程度将加大。再次,为满足城市发展需要,人们通过围填海扩大陆地面积,发展住宅、商业、旅游等产业,这些都具有巨大的海洋灾害潜在风险。
做好沿海城市防灾减灾工作,首先要做到城市建设的合理规划,有效评估海洋灾害风险,确保敏感工程和项目对海洋灾害易灾区的合理避让,尽量消除或减少风险,在此基础上加强沿海城市脆弱地区的堤防防护水平。完善的海洋灾害观测预警能力是做好沿海城市灾害防御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应不断加强海洋灾害观测预警能力建设,加强针对城市重点保障目标的精细化预报,拓展预警报发布渠道。应加强灾害易发区、人口聚集区等区域的海洋灾害风险评估和区划工作,及时掌握灾害风险状况,推动建立灾害重点防御区管理制度。同时,要重视海洋防灾减灾知识的宣传和普及,提升社区减灾意识和抗灾能力。
主持人:面对即将到来的汛期,国家海洋局在应对海洋灾害等方面具体做了哪些工作?
曲探宙:汛期海洋灾害应急是海洋预报减灾工作的重中之重。国家海洋局高度重视,加强管理,进一步完善落实各项管理制度。
4月,国家海洋局组织各地海洋部门和局属各相关单位开展了深入细致的汛期准备自查工作,并由局领导带队对南海分局以及广东、海南等省海洋部门进行了抽查。同时,国家海洋局还开展了海洋观测预报系统的巡检和隐患排查,保障了观测预报系统的顺畅运行。
为了做好汛期的各项应对工作,国家海洋局不断在提升海洋预报警报服务质量、拓宽发布渠道,做好海洋灾情统计报送和灾害调查,以及开展海洋防灾减灾宣传教育、提升海洋防灾减灾意识和能力上下功夫,为汛期海洋防灾减灾工作的顺畅有效开展提供了保障。
主持人:“十三五”期间,国家海洋局将如何进一步提升海洋防灾减灾工作能力?
曲探宙:“十三五”期间,国家海洋局将以超前谋划、预防为主、政府主导、公众参与、措施有效完备为方向,围绕海洋强国建设和海洋生态文明建设等重大战略,完善海洋预报减灾体制机制,优化顶层设计,形成以保障对象需求为牵引,观测业务服务预报发展,减灾业务指向减灾需求环环相扣、有机有序的业务发展链。到2020年,建成基本满足国家需求、结构完整、布局合理、分级分区的海洋立体观测、预报和减灾业务体系,进一步加强人才队伍建设、财政资金投入和国际合作交流,提升我国海洋环境保障工作水平。具体措施包括4个方面。
一是推进海洋预报减灾体制机制建设。完善管理制度,编制规划标准。二是增强全球海洋立体观(监)测能力。提升岸基、近海观测能力,开展大洋和极地观测,建设综合保障系统,完善数据传输通信。三是提高预报公共服务能力。推进预报业务体系建设,提升海洋预报服务水平,加强预报基础能力建设。四是健全海洋减灾体系建设。加强立法和管理体制机制建设,加强地方海洋灾害风险防范和风险治理能力,通过先试先行、逐步推广的方式着力提升社会和民众抗灾能力,加强国家对地方的引导和支持能力。
附件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