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 言
土地是人类赖以生存和社会发展的最基本的资源。“十分珍惜、合理利用土地和切实保护耕地”,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天津作为环渤海经济中心和我国北方最大的沿海开放城市,科学规划、优化配置土地资源,最大程度地发挥土地效益,对于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加速现代化建设,实现跨世纪发展目标,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长远意义。
多年来,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土地规划和管理,抓经济发展同时,注意合理用地,搞城市建设兼顾耕地保护,提出了一系列保护和利用土地的方针、政策和措施,有力地促进了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但随着人口日益增多和经济的快速发展,对土地的需求不断增加,建设和用地之间的矛盾仍然比较突出。为此,结合天津实际,着眼于经济、社会、环境协调持续发展,立足于实现土地利用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提高土地使用强度和效益,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1997—2010年全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纲要》、《天津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和《天津市城市总体规划》,以1996年为基期,2000年为近期,2010年为远期,展望到2030年,特编制《天津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目 录
一、现状概况 ………………………………………… 1
(一)自然条件 ……………………………………… 1
(二)社会经济基础 ………………………………… 3
二、土地资源 ………………………………………… 5
(一)土地资源现状 ………………………………… 5
(二)土地资源特点 ………………………………… 6
(三)土地利用基本评价 …………………………… 7
(四)土地资源潜力 ………………………………… 9
(五)土地人口承载力 ……………………………… 9
三、土地利用规划方针和目标 ……………………… 11
(一)土地利用方针 ………………………………… 11
(二)土地利用总体目标 …………………………… 12
四、土地利用结构和布局调整 ……………………15
(一)重点建设工程 ………………………………… 15
(二)耕地总量动态平衡 ………………………… 17
(三)城市土地利用布局 …………………………… 19
五、土地利用规划分区 ……………………………20
六、土地保护和开发整治 ………………………26
(一)土地利用的环境保护规划 ………………… 26
(二)土地的开发复垦和整治保护 …………………29
七、规划的实施 ………………………………………30
一、现 状 概 况
(一) 自然条件
1、地势、地貌
天津地势北高南低,地貌类型可划分为山地、丘陵、平原、洼地、海岸带和滩涂等。大部分地区地势平坦,海拔高程平均在2-10米之间 (大沽高程<下同>)。全市只有部分山区,属燕山山脉,最高峰为蓟县和兴隆县交界处的九山顶,海拔1078.5米。
2、气候
天津位于北半球中纬度地区,属暖温带半湿润季风气候类型。年降水四季分配不均,6、7、8三个月集中了全年降水量的75%;季风变化显著,气温变化明显;四季分明,春季多风,干旱少雨;夏季炎热,雨水集中;秋季天高气爽;冬季寒冷干燥少雪。冬季最长,为156-167天;夏季次之,为87-103天;春季为56-61天;秋季最短,仅50-56天。
全市主要风向冬季为西北风,夏季为东南风,全年平均风速为2-5米/秒,瞬时最大风速为52.7米/秒;年平均气温为11.7℃,日平均最高温度为26.1℃,日平均最低温度为-5℃;年平均降水量为600毫米;蒸发量为1160毫米;年日照时数为2610-3090小时,全年太阳总辐射量在120-135千卡/平方厘米之间,大于10℃年积温为4000-4200度。
3、土壤
天津市的土壤类别主要有:山地棕壤、褐土、潮土、沼泽 土、水稻土及滨海盐土等6类。
(1)山地棕壤 仅见于林地中,主要分布在蓟县海拔700-800米以上的山地。表层有枯枝落叶,下层为腐殖质层,有机质和全氮含量较高,团粒结构,PH值呈中性和弱酸性为主;土层薄,侵蚀较严重。
(2)褐土 见于低山丘陵和山前洪积扇平原上部,分布于蓟县海拔700米以下至50米的低山丘陵地区,腐殖质层较薄,有机质及全氮含量较丰富,缺磷;排水良好,无盐碱化威胁,PH值呈中性或弱酸性,适种性较广。
(3)潮土 广泛分布于冲积平原,如宝坻、武清、宁河、静海等县。该土体结构复杂,沉积层次明显,大部分土壤有机质、全氮、速效磷含量偏低,含钙丰富。
(4)沼泽土 分布于经常积水的洼淀 (如大黄堡鱼苇区、七里海洼淀)。其土壤的有机质一般较高,质地粘重,土壤剖面有明显的灰色潜育层。在沼泽脱水条件下,沼泽土呈现潮土过渡特征。
(5)水稻土 分布于天津近郊区。汉沽、塘沽、宁河等县长期淹灌种稻区,该土壤表土松软,心土板结,养份含量增加,含盐量呈下降趋势。
(6)滨海盐土 由于受海潮和地下水位高的影响,土壤结构质地粘重,含盐量大。主要分布在本市塘沽、汉沽、大港等滨海地区。沿岸土地多辟为盐田,海涂和港汊多用于虾、贝等水产养殖。
4、植被
天津市共有11个植被类型,以非地带性植被占优势,其中以农作物分布最广;只有北部山区垂直地带变化明显,其植被属于暖温带落叶阔叶林类型,混有温带针叶林和次生灌草丛。栽培植物以农作物为主。天津属海河冲积平原,地势平坦,利于农作物栽培,种植以二年三熟为主,小部分地区为一年两熟,粮食作物以小麦、玉米为主,东南部低洼地区种植水稻兼有高粱,经济作物有棉花、向日葵等,近郊为蔬菜集中产地。
(二) 社会经济基础
天津市地处华北平原东北部,渤海之滨,总面积11919.7平方公里 (据1996年土地变更调查)。现辖13个区,5个县,132个街道办事处,145个乡和75个建制镇。改革开放以来,天津发展不断加快,社会事业全面进步,国民经济从1992年起连续5年保持两位数增长,后3年超过全国平均增长水平,步入全国发展较快地区行列。1996年国内生产总值1102.40亿元,其中第一产业70.53亿元,第二产业584.43亿元,第三产业447.44亿元。财政收入137.45亿元。人均国内生产总值12270元。
1、人口与劳动力
(1)人口
1996年天津市常住人口为948.19万人,户籍人口898.45万人,其中农业人口385.30万人,非农业人口513.15万人。
天津市人口密度因行政区域和地理区域不同而相差悬殊。市内六个区人口最为集中稠密,1996年平均人口密度为22116人/平方公里;其次是新四区,人口密度为685人/平方公里;再次是滨海三区及五县,人口密度分别为417人/平方公里和400人/平方公里。
(2)劳动力
1996年天津市劳动力资源为451.90万人,占全市总人口的50.30%。本市劳动力资源潜力大,有利于全市的经济发展和土地资源的开发。
2、工业
天津是我国重要的综合性工业基地,工业基础雄厚,现已拥有汽车和机械装备工业、电子工业、化学工业、冶金工业四大支柱产业和纺织、轻工等众多行业。1996年工业企业11073家。
3、农业
解放前天津农业十分落后,1949年粮食亩产最低为31公斤。解放以后特别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农村经济全面发展,城郊 型、外向型经济的特点突出出来,促进了农业结构调整,加快了天津农村由单一经营向多种经营、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由自给经济向商品经济转变。农业生产主要分布在五县、新四区和滨海三区。
1996年,全市农业总产值达到142.29亿元,粮食总产量达到20.7亿公斤,平均播面亩产305.6公斤以上。“菜篮子工程”成效明显,蔬菜总产量达到45.3亿公斤。耕地48.56万公顷,其中菜地3.71万公顷。
4、交通
天津是我国北方重要的海、陆、空交通枢纽,是亚欧大陆桥中国境内距离最短的东部起点,拥有全国最大的人工港-天津港。天津铁路枢纽是京山、京沪两大铁路干线的交汇处,通过津霸联络线与京九铁路相连。尚有四通八达的公路系统和天津滨海国际机场,构成了全方位综合交通体系。
5、旅游
天津是经国务院批准的第二批历史文化名城之一。拥有中上远古界自然保护区、七里海裱口湿地保护区、独乐寺、吕祖堂、周恩来邓颖超青年时代在天津革命活动纪念馆、平津战役纪念馆等众多的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1991-1996年我市共接待海外旅游者45万多人次,累计创汇5.4亿美元。
二、土地资源
(一) 土地资源现状
通过天津市1990年土地详查和1996年土地变更调查查明,全市土地总面积为1191970公顷,共分八个一级地类,四十个二级地 类,构成如下:
1、耕地:面积为485609公顷,占全市土地总面积的40.74%,其分布相对集中在中部和南部平原地区。
2、园地:面积为37324公顷,占全市土地总面积的3.13%,相对集中分布在北部山区。
3、成片林地:面积为34227公顷,占全市土地总面积的2.87%,相对集中在北部山区。
4、居民点及独立工矿用地:面积为218345公顷,占全市土地总面积的18.33%,相对集中在中心城区和滨海城区,其中有43610公顷的盐田分布在塘沽、汉沽和大港三区。
5、牧草地:面积为594公顷,占全市土地总面积的0.05%,分布于全市各区、县。
6、交通用地:面积为32937公顷,占全市土地总面积的 2.76%。
7、水域:面积为315089公顷,占全市土地总面积的26.43%,其中河流、水库及坑塘水面占11.39%,苇地、滩涂、水工建筑及沟渠占15.04%,较集中分布在塘沽、汉沽、大港三区。
8、未利用土地:面积为67845公顷,占全市土地总面积的5.69%。
附天津市土地资源现状 (1996年一级地类面积)汇总表 (见附表1)。
(二)土地资源特点
1、人均占有耕地少
1996年,全市人均耕地为0.05公顷,为全国平均水平的二分之一。
2、平原多于山地、丘陵
全市山地、丘陵面积有560平方公里,占全市土地总面积的4.7%。
3、水域面积辽阔,排灌调蓄能力强,利用率低
河流、水库、坑塘水面面积占全市土地总面积的11.39%,这对于农业灌溉和排涝、调蓄起着重要的作用。但用于放养的水面少,仅占水域面积的20.39%。
4、农业用地中以种植粮食作物为主
在全市农用地中,耕地占90.09%。耕、林、牧用地比例为817:57:1。
5、以盐碱地为主的未利用土地集中分布在全市东部地区
全市57.8%的盐碱地分布在滨海地区,与天津市城市工业发展向东部地区转移的城市总体规划布局一致。
6、海岸线长,水域滩涂广阔,海洋资源丰富
我市有133.4公里的海岸线,3000多平方公里的浅海水域和3万公顷的滩涂,开发潜力大,而且海洋矿产资源、海水资源、海洋生物资源十分丰富。
(三) 土地利用基本评价
天津对土地管理和土地保护一直非常重视,十分注重土地的使用效率,早在八十年代就确定了工业战略东移的方针,1994年又提出了用5到7年时间把中心城区成片危陋平房基本改造完毕、用10年左右时间基本建成滨海城区的发展目标,形成了一个好的城市发展布局。在具体工作中,做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城市总体规划,确保耕地总量动态平衡,提高土地使用强度,降低城市人均建设用地指标;深入实施优化城市产业结构和用地布局结构的“双优化工程”,为合理用地和盘活城市存量土地开拓了新路;加强了土地宏观控制,严格非农建设用地的审批和管理;颁布了《天津市基本农田保护条例》和《天津市基本菜田保护条例》,完成了划定基本农田保护区工作;加快了土地开发复垦,提高了土地利用率;加强土地管理和执法检查,制止乱占乱用耕地现象。
我市在土地利用方面存在的问题是:
1、土地利用结构不尽合理。
交通用地比重偏低,只占全市土地总面积2.76%;林地比重 小,1996年林木覆盖率仅为11.3%;耕地种植结构有待改善,蔬菜和经济作物比例偏低。
2、土地利用率还比较低。
农业生产经营还比较粗放,中低产田占全部耕地的60%;工业仓储用地指标偏高,尚有部分空闲场地;村镇用地偏大。土地生产潜力尚需发挥,至1996年底,全市仍有6万多公顷未利用土地尚需开发。
3、部分土地用养矛盾突出,生态环境质量较差。
北部山区部分土地水土流失,造成岩石裸露,土层变薄,地力减退;一些地区对土地重用轻养或长期单一种植,导致土壤中氮、磷、钾的比例失调,土壤肥力综合水平下降;有的工业企业任意排放废气、废水、废渣,造成土壤中有毒难降解物质的积累,使土质砂化、碱化、恶化,土地生态环境质量下降,影响了农业生产水平的提高。
(四) 土地资源潜力
1、待开发土地资源潜力
1996年底,全市近6.8万公顷的未利用土地中,有待开发土地资源6.3万公顷,根据土地适宜性评价分析, 有宜农土地5万公顷以上;宜建设用地0.7万公顷。这些待开发的土地资源,通过一定的投入和相应政策,尚有很大的利用潜力。
2、再开发土地资源潜力
全市现有亩产不足400公斤的中低产田29.19万公顷,占全市耕地面积的60%;有平均亩产低于285公斤的低产果园1万公顷,占全市园地面积的27%。此外,在城镇建设用地中,还存在布局不尽合理,建筑密度低,土地利用率低等问题。因此,充分合理利用和开发这些土地的潜力很大。
(五) 土地人口承载力
通过对有关部门研究成果的分析表明,在科技进步和生产投入充足的前提下,天津市粮食单产水平可接近11775公斤/公顷,而天津市1985年至1994年间粮食作物占用耕地在34.9-36.7万公顷之间。考虑到耕地总量不减少因素,天津市粮食生产潜力每年可达37亿公斤左右,比历史最高产量年份1995年的20.75亿公斤尚可增加约78%;若以人均年粮食消费量600公斤计,天津市土地人口最大承载力约610万人。
2000年,按6660-7335公斤/公顷单产水平和规划的粮田面 积,天津粮食总产量可达23亿公斤左右。若以人均年粮食消费量500公斤计,可承载460万人,占2000年天津规划人口1000万人的 46%。
2010年,天津粮食总产量,按9000-9705公斤/公顷的单产水平和规划的粮田面积,可达25亿公斤。若以人均年粮食消费550公斤计,可承载451万人,占2010年天津规划人口1100万人的41%。
展望到2030年,天津市粮食作物用地不应少于30万公顷,粮食耕地单产预测按9800公斤/公顷左右计算,粮食总产量可达29亿公斤,按年人均消费粮食600公斤标准计算则可承载490万人。
2000年人均农产品消费标准为:粮458.23公斤,棉1.5公斤,油6.0公斤,菜150公斤;2010年人均农产品消费标准为:粮506.53公斤,棉2.0公斤,油4.0公斤,菜175公斤。工业、种子、储运损耗用粮按人均用粮的50%计,上述指标已包括。
三、土地利用规划方针和目标
(一) 土地利用方针
要认真贯彻落实“十分珍惜和合理利用每寸土地,切实保护耕地”的基本国策,充分体现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原则,立足于特大城市的性质和特点,努力推进两个根本性转变,最大限度地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实行耕地总量控制,在保持耕地动态平衡的前提下,保证建设用地需求。在土地利用上,应采取以下方针:
1、保持耕地总量动态平衡。要牢固树立在保护耕地的前提下发展各项经济的指导思想,在保证1996年耕地总面积48.56万公顷总量不减少的同时略有增加。天津是商品粮调入区,要在全面促进经济发展的同时,不断提高粮食自给率。
2、提高土地使用强度。加快经济结构调整,搞好土地置换,提高单位土地产出率,发挥土地最佳效益。加大科技兴农力度,改造中低产田,提高复种指数和单位耕地产量。
3、保证经济建设发展对用地的需求。天津是全国经济发展比较快的地区之一,要保证能源、交通、通讯和重点工业项目等建设用地。要在实现耕地总量和城乡建设用地规模双向控制指标的前提下,严格按照国家规定的用地标准,实行内涵挖潜,集约用地,促进国民经济的发展。
4、不断改善生态环境。搞好生态环境保护,加强对土地污染的综合治理,防治水土流失,提高全市林木覆盖率。
5、实行土地开源与节流并举。一方面要节约用地,一方面要加大投入,做好未利用土地的开发与复垦,提高土地利用率。
(二) 土地利用总体目标
面对世纪之交,天津发展的总体目标是,到2010年建设成为全国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地区之一,成为环渤海地区经济中心,要努力建设成现代化的港口城市和我国北方重要的经济中心。到本世纪末,全市国内生产总值达到1490亿元左右,常住人口控制在1000万人以内,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15051元左右;到2010年,国内生产总值将达到3350亿元左右,全市常住人口控制在1100万人,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30455元左右。同时主要环境指标达到国内大城市领先水平,实现生态环境良性循环。天津市土地利用目标围绕上述总体目标设立、开展。
1、合理利用农用地。
(1)、耕地总量有所增加,确保耕地总量动态平衡。
到2000年,全市耕地面积基本稳定,实现总量动态平衡。耕地面积保持485610公顷。
2010年全市耕地面积有所增加,达到490000公顷。期间因建设、灾毁和农业结构调整占用耕地与开发复垦、整理增加的耕地相抵后,净增4391公顷。
展望2030年,全市人口自然增长将接近负增长,但为了保持耕地总量动态平衡,全市耕地仍须稳定在49万公顷,土地利用率要力争达到99%。
(2)、扩大园地和林地,实现可持续发展。
按照国家下达的指标,全市的林木覆盖率要达到18%。2000年全市成片园地和林地需发展到41046公顷和38798公顷。2010年全市成片园地和林地需发展到49730公顷和49463公顷。
2000年因居民点工矿用地发展占用园地860公顷,占用林地1290公顷;因交通发展占用园地90公顷,占用林地8公顷,需开发园地4672公顷,开发林地5869公顷。
至2010年因居民点工矿用地发展占用园地2860公顷,林地4290公顷;交通发展占用园地160公顷,林地11公顷,需开发园地15426公顷,林地19537公顷。
(3)、适当增加牧草地。
本市畜牧业发展所需要的饲料用粮问题,除积极增加牧草地总量外,不足部分仍依靠外省市调入解决。为此全市牧草地2000年将调整为1827公顷,2010年增加到5491公顷。新开发牧草地2000年为1258公顷,到2010年为4932公顷
(4)、适当调整水域用地。
天津市地处九河下梢,坑塘湖面众多,水面面积占全市土地面积的11.10%。规划期内要努力提高水面的放养率、加强防洪调蓄灌溉能力,水域面积2000年调整到313366公顷,2010年调整到310355公顷。2000年因居民点工矿用地发展占用水面814公顷,交通占用水面为600公顷,至2010年居民点工矿占用水面2096公顷,交通占用水面为1038公顷。
2、严格控制建设用地。
(1)、合理调整城镇居民点工矿用地,提高土地使用强 度。
独立工矿用地已纳入天津城市总体规划中,依据天津市城市总体布局,天津城镇体系采用四级结构,即包括中心城市、县城、中心城镇、一般建制镇。按照国家建设用地标准,中心城市采用90平方米/人 (其中中心城区75.8平方米/人), 县城100平方米/人,中心城镇、一般城镇均采用100平方米/人。2000年全市城镇居民点工矿用地控制在222054公顷, 新增用地8759公顷,净增用地3709公顷;2010年城镇居民点工矿用地要控制在230000公顷以内,新增用地30561公顷,其中填海造地1961公顷,净增用地13616公顷。
(2)、协调发展交通用地。
天津市交通建设要形成以港口为中心,以铁路、公路、内河航运、航空等多种运输方式紧密衔接、干支相连、四通八达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按照交通运输网络布局规划,到2000年天津市交通用地将发展到35667公顷,2010年交通用地将发展到39988公顷。
2000年新增用地2730公顷,至2010年新增用地7051公顷。
3、积极开发未利用土地。
全市土地资源十分紧张,目前除因各种条件限制暂时难以利用的土地外,适合利用的土地几乎都已利用,土地利用率达 94.31%。在全市5.69%的未利用土地中,除裸岩、石砾地等 (占未利用土地的2.65%,占全市土地的0.15%)难以利用外,加大对未利用土地的开发是增加后备土地资源的有效途径。在规划期内,土地利用率要从目前的94.31%提高到2000年95%以上,2010年98%以上。到2000年全市未利用土地要减少到53602公顷,2010年减少到16943公顷。开发的未利用土地中用于耕地,2000年为3801公顷,2010年为16515公顷;用于林地2000年为3808公顷,2010年为12292公顷;用于园地2000年为3102公顷,2010年为10026公顷;用于城镇建设2000年为1935公顷,2010年为6484公顷;用于交通2000年为198公顷,2010年为653公顷。
天津市各类用地分解平衡及各类用地结构调整参见附表3至附6。
四、土地利用结构和布局调整
(一) 重点建设工程
为实现天津市总体发展目标,规划期内将建设一批骨干工程项目:
1、工业项目:“九五”期间,将建设年产30万辆轿车基 地,300万线程控交换机和综合电子基地,并建设20万吨聚酯、60万吨乙烯、500万吨炼油、70万吨水泥以及特殊钢厂搬迁、第二套无缝钢管、摩托罗拉等一批重大工程项目。这些项目需占地2124.56公顷。
2、交通、能源:
(1)港口:建设南疆煤码头、石油化工散货泊位、北大防波堤等工程。到2000年,天津港吞吐量达到7000万吨,2010年达到1亿吨以上,成为技术先进、多功能、综合性的国际大港 (港口建设用地均采用围海造地)。
(2)铁路:“九五”期间,要建设京沪高速铁路京津段工程和天津港南疆港区1000万吨煤炭下海铁路通道相关工程,新建北塘西编组站及进港三线工程,改造和完善地方铁路李港线、周芦线。下世纪的前十年重点要修建京哈高速铁路与环渤海铁路天津段,建设天津~兴隆~承德线等,共需用地460公顷。
(3)公路:“九五”重点建设山广、疏港、津晋 (天津段)、京福四条高速公路。下世纪前十年,重点建设京沈、津晋西线、津榆等公路工程,所需用地596公顷。
(4)民航:“九五”期间,要建设8万平方米的新候机楼、大型飞机维修基地、停机坪等项目。下世纪前十年完成第一跑道的加厚延长扩建,开展第二跑道筹建工作,建成候机楼及相应配套设施,规划保留用地1700公顷。
(5)能源:
①电力:“九五”重点新建和扩建蓟县、杨柳青、大港、陈塘庄电厂。下世纪前十年新建桃花寺100万千瓦抽水蓄能电站、南疆电厂、大港二站等工程。到2010年全市发电装机容量要达到1000万千瓦以上的装机能力,所需用地539公顷。今后除以热定电的热电厂外,不再在城区及近郊区新建燃煤火电厂。
②水源:“九五”期间,完善引滦入津配套工程,扩大海水利用和城市污水净化的综合利用,合理开采地下水源,所需用地286公顷。下世纪前十年建成南水北调工程,搞好境内引水调蓄工程建设,所需用地253公顷。
(6)滨海新区市政配套工程:建设水厂、污水处理厂、热电 厂、储配站等工程,所需占地798.01公顷。
除做好国家骨干工程的用地安排外,从国家安全的角度出发,对国防工业、科研及军事用地优先予以安排。今后凡涉及军事用地调整的将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及国家有关法律、法规的要求和程序办理。
(二) 耕地总量动态平衡
耕地总量的动态平衡,是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核心内容,是八大类用地预测遵循的基本原则之一。为贯彻这一原则,全市耕地总量平衡方案如下:
1、压缩城市建设用地标准,避免城市建设外延无限制扩大。
严格按照国家下达天津市1997-2010年规划控制建设占用耕地指标25万亩(详见后附表七)的规定,控制城区建设用地规模,充分挖掘城市存量土地的潜力,节约城市用地4700公顷。在城市周边建设绿色空间,同时划定一定数量的基本农田,用来控制城市发展。大型工业建设用地向滨海地区盐碱、荒地发展。
2、村庄建设立足内部挖潜,鼓励迁村并点,向中心村、中心集镇方向发展。
全市现有3833个农村居民点,村庄用地79415公顷,人均用地206平方米,因此对于村庄建设规划不再增加新的用地,由村庄内部自行消化解决。同时,在村庄建设改造上,严格执行建设部颁布的村民用地标准,积极引导向中心村和中心集镇方向发展。在现有村庄用地基础上, 逐步压缩1/4的土地。
3、加快土地开发复垦步伐,大力增加耕地面积。
据土地适宜性评价,天津市有宜农地近5万公顷,通过一定投入能够实现现有耕地后备资源供大于求。
4、积极推进土地整理工作的开展。
土地整理是实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一项重要工作,通过对土地的重新配置,增加耕地面积,提高耕地质量,使耕地总量动态平衡得以实现。
到2010年,全市的建设用地 (包括城市建设用地、道路交通用地等)将达到27万公顷,其中将占用耕地1.66万公顷 (24.99万亩),小于国家下达建设占用耕地指标25万亩。通过土地整理、开发、复垦出耕地2.35万公顷 (35.18万亩),除灾毁和农业结构调整占用耕地0.24万公顷 (3.6万亩)外,将净增耕地4391公顷 (6.59万亩)。耕地总量将达到49万公顷 (735万亩)。较1996年土地调查现状耕地总量48.56万公顷增加0.44万公顷, 超过国家土地局下达的指标,实现天津市耕地总量动态平衡。
(三) 城市土地利用布局
天津市城市建设总体布局是继续深化和完善“一条扁担挑两头”的城市布局结构,形成以海河和京津塘高速公路为轴线,由中心城区和滨海城区及多个组团组成的中心城市,形成中心城市(中心城区及外围组团、滨海城区)、县城、中心城镇和一般建制镇的四级城镇体系。
1、中心城区及外围组团:中心城区是天津市的政治、经济、文化、金融、商贸、科技、交通中心,也是天津市城市性质、功能的主要载体。其布局结构为多中心、组团式结构。中心城区建设用地控制在32600公顷。
在中心城区外围,规划建设杨柳青、咸水沽、军粮城、小淀、大寺、双港、新立和双街等八个组团,分别担负中心城区部分职能,以工业为主,相对独立,建设用地规模控制在6500公顷。
2、滨海城区:将在今后一段时期成为我市经济发展的重心,成为世人瞩目的焦点。滨海城区作为新的经济增长点,重点发展现代工业、交通、能源和外向型产业,形成以港口为龙头,开发区、保税区为基础,外向型经济为主导,基础设施完备,服务功能齐全,面向21世纪的高度开放的现代化经济新区。
3、县城:作为各自辖区内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按照中小城市的标准进行建设。人均建设用地控制在100平方米以下。
4、中心城镇和建制镇:中心城镇和建制镇是一些地区的商业流通中心,是联接城乡的纽带。发展方向是交通运输、商品流通、社会化服务等第三产业,形成农、工、贸一体化,具有一定规模而相对独立、布局合理、设施齐全、各具特色的新型城镇。建设用地规模控制在10000公顷。
五、 土地利用规划分区
根据自然、社会经济条件、土地适宜性、资源的合理配置、产业结构和布局的优化;按照各区的客观条件、资源特点和优势,提出各分区的土地利用方向,合理利用土地的途径和目标。在保持行政界线完整的基础上,结合种植特点、城市用地功能,将全市土地划分为四个一级分区。各分区的主要特征、资源优势及土地利用的目标分述如下:
1、天津市历史、文化、自然风景保护区、旅游胜地和林果基地。
(1)区内特征
本区位于天津市北部,南以蓟县的城关镇、邦均镇、白涧 乡、李庄子乡、翠屏山乡、别山镇的乡镇行政界线为本区的南部界线。该区包括了蓟县的22个乡镇,总面积9.81万公顷。该区的主要特征为:①地形复杂多样,地形以山地丘陵为主。②历史悠久,名特优产品众多,盛产北方山区多种水果,并拥有殷溜国家级绿色食品保护区。③旅游资源丰富,有天津市唯一的国家级中上元古界地质剖面自然保护区、盘山风景名胜自然保护区、国家级八仙桌子原始次生林保护区、辽代的独乐寺及白塔、汉墓群等众多风景名胜古迹。 是本市历史、文化、自然风景保护区、旅游胜地和林果基地。
(2)区内资源优势
本区盛产以小麦、玉米、水稻为主的粮食作物和以花生、芝麻、棉花为主的经济作物以及苹果、柿子、梨、红果、板栗、核桃为主的林业作物。尤其是果园面积占全市果园面积的50%以上,林地面积占全市林地面积的70%以上,林、果产品分别占全市林、果产品的99%和23%以上。
本区内土壤类型多,主要为棕壤、褐土和潮土,适宜林果生长和种植发展。区内地下水资源丰富, 可开采量达2亿立方米/年左右,水质良好,无污染。此外,本区还有丰富的矿产资源。
(3)存在的主要问题
①自然资源利用有待进一步开发。
在土地资源中,除耕地利用比较充分外,其它农业用地利用不足,还有宜林荒山0.91万公顷。此外,在有林地中还有近万亩的疏林地利用不足。区内盛产砂石建材,但开采、堆放缺乏严格管理和合理布局,区内自然资源还有待进一步开发。
②产业结构不尽合理,有待进一步调整。
区内第三产业比重过低,与本区的资源特点和优势不相适 应。
③土地生产率偏低,有很大的潜力可挖。
在耕地中,虽然耕地亩产位于全市前茅,但就其土壤成份构成来看,农业生产率偏低,果园平均亩产仅为143公斤,水产养殖亩产为301公斤。
(4)本区土地利用发展的方向
本区的发展,应以资源为基础,以市场为导向,以科技为手段,充分利用本区资源优势,进行合理配置,发挥最大效益。
本区在产业结构调整上,要在保障粮食高产、稳产的前提下,大力发展林果业,并重点发展商贸、旅游等第三产业及食品加工业,逐步形成结构合理、协调发展、良性循环的生态保护区。
在土地利用上,调整提高林、果和水域用地及城镇建设用地比例,加强水资源保护,建成全市绿色食品重要基地,实现土地资源的最佳配置。
2、天津市高科技产业带,中部、南部粮棉绿色农业耕作区
(1)区内特征
本区包括了宝坻、武清、宁河、静海所辖区域和除蓟县北部山地、丘陵农业区以外的其它乡镇。区内总面积66.04万公顷。本区主要特征是:①地形平坦,以平原为主。②纬度、经度差别不明显,气候差异不突出。③土壤以潮土、沼泽土土类为主,土壤肥活性能良好。④是全市粮、棉主要产区。
(2)区内资源与优势
①在土地资源中,耕地占有相当比重。现有农业用地近38万公顷,其中耕地为36.26万公顷,人均占有耕地0.16公顷,比全市农业人口平均耕地多0.03公顷。
②在全区土地资源中,后备可开发的土地资源潜力大。本区内有近4万公顷的未利用土地 (大多为宜农宜林的荒草地),有21.59万公顷的中低产田 (占本区耕地的近59.54%)。为农业生产再上新台阶奠定了基础。
③气候较好。本区年平均降水量为606.8-637毫米,太阳辐射年总量为5032.5-5447兆焦耳/平方米,大于10℃的年活动积温为4050-4187℃,较好的光热条件,适宜两年三熟耕作。
④区位优越、交通便利。本区地处京津唐之间,人口众多,消费量大,公路、铁路交通便利,为发展商品生产提供了十分有利的条件。
(3)存在的主要问题
区内自然灾害(如干旱、洪涝、风雹)以及地表水资源不 足,农村劳动力素质较低和农业生产技术装备条件较差,是影响农业发展的主要因素。
(4)区内土地利用发展方向
本区的发展方向应以资源为依托,因地制宜,充分利用京津塘高速公路高新技术产业带通过本区的优势,带动区内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大力增加优质粮和肉、蛋、菜生产,发展以农副产品为原料的加工业和其他产业,形成以农、工、商、贸综合发展的城郊型、外向型农业区域。
在土地利用上,区内耕地的结构所占农业用地不能低于90%,粮占耕地不能低于70%。
3、天津市滨海地区、现代化工业基地。
(1)区内特征
本区位于天津市东部地区,包括塘沽区、大港区、汉沽区全部所辖行政范围。区内总面积22.57万公顷,该区主要特征是:①耕地少、次荒地多,土壤质量差。②城镇和工矿用地占用一定的比例。③水域宽阔,处于临海地区。④本区有我国最大的人工港,是天津电子、冶金、化工的重要生产基地。⑤拥有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天津港保税区、天津新技术产业园区、塘沽海洋科技工业园等国内外高新技术产业群。
(2)区内资源与优势
该区包括了天津市全部的海岸线,有着丰富的海洋生物资源和广阔的水面,为发展海洋生物、养殖业和海洋捕捞业,创造了得天独厚的条件。
本区有全国名列前茅的港口和四通八达的交通网络,是天津工业实力最强、潜力最大的地区。同时又有众多的成片盐碱荒地可供开发,为加快发展滨海城区奠定了基础。
(3)区内存在的主要问题
区内土地质量较差,土壤湿度大,通透性差,土壤肥力不高,质地粘重以及淡水资源短缺,易受风暴潮侵袭。
(4)本区的土地利用发展方向
继续实施工业布局东移战略,依托港口重点发展现代工业、交通、能源和外向型产业,形成以港口为龙头,开发区、保税区为基础,外向型经济为主导、基础设施完备、服务功能齐全,面向21世纪高度开放的现代化经济新区,使之成为天津最大的经济增长点。工业以低能耗、高附加值、技术密集型无污染的工业为主,对于占地大、污染严重的工业企业限期综合治理适时进行搬迁。同时,要充分挖掘海洋生物资源和宽阔水面的有利条件,使之成为天津海产品的生产基地,为天津市及周边地区提供大量鲜活海产品。
4、天津市中心城区,城郊型生态农业、蔬菜副食品保护区
(1)区内特征
本区包括了天津市中心城区和外围四个新区 (东丽、津南、西青和北辰),总面积20.09万公顷。本区主要特征:①是全市政治、经济、文化、商贸、金融、交通、通讯、科技信息中心,城市辐射力强;②交通便利,城乡发展一体化;③区内土地平坦,土壤肥沃,其中蔬菜用地比例和蔬菜产量均处于全市首位;④劳动力资源丰富,人员素质较高。
(2)区内资源与优势
本区为全市的核心地区,区内有京山、京沪铁路、京九铁路延长线和京津塘高速公路穿越,并有天津滨海国际机场,交通便捷、发达,具有雄厚的经济实力、物质基础和文教科技力量。
本区农业商品率高达82.7%,此外区内还有占全市43.7%的淡水养殖面积以及大型骨干鸡场,已初步成为天津市区的蔬菜、副食品生产基地。
(3)存在的主要问题
本区是全市土地效益较高地区,人多地少的矛盾较为突出,土地利用结构和布局不尽合理,工业仓储用地比例过大,影响土地使用效益的发挥。
(4)本区土地利用发展方向
本区要大力发展商贸、金融等第三产业,抓好“双优化工程”和“菜篮子工程”建设,保证蔬菜副食品供应,区内菜地占用耕地的比例不能低于50%。
六、土地保护和开发整治
(一) 土地利用的环境保护规划
1、天津市环境保护的指导思想:
坚持环境建设、经济建设与城乡建设同步规划、同步实施、同步发展,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与环境效益的统一,促进经济、社会与环境持续、协调发展。在实现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目标的同时实现环境保护目标,使天津的总体环境质量与迈向国际大都市环境质量要求相适应。
2、规划原则:
坚持保护区域特色,满足相应功能需求;全面规划、突出重点;扬长避短、因地制宜;实事求是、量力而行;强化管理等原则。
3、综合环境功能区划
根据以上指导思想和原则,将全市划分为五大环境功能区。即包括:
(1)自然环境与水源地重点保护区 (蓟北山区)
(2)农业生态环境保护区 (五县)
(3)城乡过渡带环境综合整治区 (新四区)
(4)滨海地区环境综合整治区 (塘、汉、大三区)
(5)中心城区环境综合整治区
4、规划目标
(1) 大气环境质量
“九五”末期到2010年,各区大气环境质量均应达到相应功能区标准。
(2)水环境质量
①水资源方面:到2010年在解决资源紧张的同时,争取一定量的水用于改善河道环境质量。
②在工业水污染防治方面:“九五”末期所有工业废水排放的污染物均达到国家或地方规定的标准。
③城市污水处理率:“九五”末达到60%,2010年达到80%。
④主要地面水环境质量:引滦水资源系统水质按三类水体要求,2010年按二类水质标准要求基本达标。“九五”末,海河二道闸以上力争达到四类水质标准,2010年力争达到三类水质标准。海河二道闸以下按五类水质标准要求,其他一级河道达到五类水质标准指标,2010年按四类水质标准要求。地面水环境质量,按功能分区分别达到国家规定的有关标准。
此外,要加强保护天津的水资源和防治海河流域水环境污染,以污染源的治理为重点,建立以大型污水处理厂为核心的污水处理与回用系统,切实保护和合理利用城市水源,严格控制并治理海河水系污染,努力改善各类水体的环境质量。
(3)固体废物污染综合防治
“九五”期间,解决铬渣、碱渣、钢渣的综合利用,腾出占 地,供城市建设、能源、交通使用。2010年,解决粉煤灰污染,强化有毒废物的无害化处理,防止对农田的污染。
“九五”末,一般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75%,有毒废物无害化处理率60%。
2010年,一般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80%,有毒废物无害化处理率70%。
(4)噪声污染综合防治
“九五”期间,市区噪声平均控制在60-61分贝。
交通噪声控制在71分贝以内。
(5)农业生态环境保护
以推行生态农业建设为主,开展生态恢复工程,建设农村绿化体系,控制乡镇企业污染,“九五”期间使农村地区生态环境得到明显改善,2010年全面好转。
(6)自然保护区建设与物种资源保护
“九五”末期保护区面积达到12万公顷,占全市土地总面积10%以上。2010年保护区面积达到15万公顷,占全市土地总面积13%以上。
“九五”期间,加强对野生动植物资源的科学研究,开展全市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
(二) 土地的开发复垦和整治保护
1、坚持土地“开源”和“节流”并举的方针。通过对田、水、路、林、村及乡镇企业用地的综合治理和未利用土地的开发,到2010年开发复垦土地7.28万公顷,其中开发复垦用于农业用地6.34万公顷。
土地开发复垦的重点地区是宝坻、宁河、武清、静海四县和塘沽、汉沽、大港三区。
2、防治水土流失。要贯彻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方针,切实加强森林、植被绿化工作。山区每年植树造林要不少于0.07万公顷。每年治理水土流失面积0.19万公顷,到2010年力争治理水土流失1.5万公顷。
3、加强土地污染防治。“九五”期间,环保、法制等有关部门要制定相应标准及有关法规,加强对废水、废气、固体废物和噪声污染的有效治理,使土地环境生态质量得到明显改观。特别是能源、石油化工、水泥、港口等建设应注意节约水资源及水资源的综合利用和污水资源化,并综合考虑各项目对临近地区可能产生的环境影响。
4、划定基本农田保护区工作。根据国务院《基本农田保护条例》规定,结合全市的实际情况,划定一级基本农田保护区39.27万公顷,占全市耕地总面积的80.26%;二级基本农田保护区3.33万公顷,占全市耕地总面积的6.8%。
七、规划的实施
(一)要维护规划的严肃性。天津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关系到全市整体的利益和长远发展,各有关部门、用地单位和个人都应自觉遵守。本规划一经国务院批准,具有法律效力。如需调整,要报原批准机关审定。
(二)加强规划的实施。天津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要纳入《天津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克服各类用地数量比例关系和布局结构上的盲目性和随意性。规划批准后要进一步编好天津市近期规划,落实各项控制指标,同时要对规划的执行加强监督、检查,完善土地规划管理机构、队伍建设。
(三)做好相关专业规划的编制工作。编制好乡村级土地利用分区规划、基本农田保护区规划、菜田保护规划、土地整理规划等。
(四)严格土地用途管制与建设用地的审批管理。各项建设用地包括发展乡镇企业用地,都必须严格按照规定的批准权限进行审批。凡占用农业用地的,必须经过农用地转用审批。实行占用耕地与开发、复垦挂钩政策,坚持“占多少垦多少”原则,先开发后占用,确实没有条件开发或开发不符合要求的必须交纳新造耕地开垦费。积极创造条件,建立土地后备资源开发基金。
(五)加强土地管理的立法、执法力度。建立和完善有关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配套法律和规章,强化执法手段。建立全市土地管理动态信息系统,采用现代化技术手段对土地利用状况进行动态监 测。
(六)积极推进土地使用制度改革。进一步完善土地有偿使用制度,强化土地利用的经济管理手段,利用地价、税收来调节土地利用,节约使用土地。切实加强国有企业改革中土地资产和划拨土地自发交易的管理。
(七)继续控制人口规模。加强计划生育工作,严格控制人口自然增长。
(八)做好宣传工作。利用电台、报纸、展览等手段,广泛宣传规划的内容和意义,增强土地忧患意识,提高执行规划的自觉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