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市城市建设档案馆紧贴企业需求,倾听企业心声,关注企业难题,在深化改革创新方面出实招、求实效,不断增强建设工程档案移交指导培训和技术审查的服务质量,打造“暖企”服务窗口。
紧盯企业难点提升服务准度
天津地铁11号线一期工程是我市第一条PPP地铁线路,线路全长22.6公里,设车站21座、车辆段1处、主变电所2座,是我市中心城区东西向骨干线路。由于该项目为PPP项目,工程档案移交主体与以往不同,各参建单位来自全国各地,对于我市建设工程文件归档整理标准的掌握水平参差不齐,建设单位委托的第三方档案咨询企业也是地铁档案“新手”,不熟悉归档要求。城建档案馆针对以上特点,主动靠前服务,赴项目现场指导建设单位、施工单位、档案咨询企业,综合多方企业需求,精细化指导服务模式,帮助企业统一归档标准、加快移交进程,同时加强与档案咨询企业的联系指导,推动建立规范有序的档案服务市场,从源头把控好档案移交质量。一阶段448卷档案进馆后,中交(天津)轨道交通投资有限公司送来锦旗和感谢信,对城建档案馆专业贴心的服务表示感谢。
倾听企业诉求拓宽服务渠道
城建档案馆综合以往开展集中培训,发放问卷调查、举办线上答疑收集的意见建议,及巡察整改反馈意见,针对季度培训覆盖面不够广、实效性不够强等问题,深入分析问题根源,仔细制定改革方案。提前谋划全年培训计划,在每季度线上答疑的基础上充实业务讲解内容,特别对企业关注最多的档案移交法律责任问题,增加了最新法规依据和正反面典型案例分析。努力拓宽培训告知渠道,从企业找服务向服务找企业转变,结合每季度向建设单位寄发档案移交催告函,同步发放培训通知,配合网站发布、电话催告,32个单位、45人参加了3月21日举办的第一季度“建设工程归档业务培训暨线上答疑会”。由于讲解内容更务实、更贴近企业需求,答疑互动环节气氛热烈,城建档案馆对有关工程文件立卷、排序,竣工图编制、装具填写、分批移交、开放利用等方面的具体问题耐心解答,得到参会企业的一致好评。
聚焦企业堵点改进服务效能
为使企业报送移交建设工程档案更加顺畅,城建档案馆积极寻求从“管理型”向“服务型”转变,推动“数据跑”代替“企业跑”。在档案报送审查过程中,将“一人审查,多人围听”的传统面对面服务模式,改为优先审查电子档案,并利用视频会议、线上交流等方式讨论归档细节,一次性集中解决档案整理问题。这种电子档案审查为主,线上线下双管齐下的服务模式,不仅节省了反复报送大量纸质档案的时间、人力、物力成本,还优化了向各方主体反馈档案整改问题的方式,增强了沟通协作效率,极大提高了档案的移交质效。以津滨水厂二期土建工程为例,该项目为我市重点工程,建筑规模2万多平方米,涉及20个单位工程,采用新的审查模式,档案审查人员在15天之内就完成了该项目的纸质、电子、照片、录像及专题片档案的审查、反馈、整改和移交工作,较以往同类型、同规模的项目,将归档时间缩减了50%。
下一步,市城建档案馆将积极探索通过新技术应用,实现“一网办、一次办”,最大限度精简工程档案报送审查流程,压缩档案移交环节与时限,用精准服务为企业解难题、办实事,以优良作风推进高质量发展“十项行动”见行见效。
(来源:天津市规划资源局官方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