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部背景图 头部背景图
关爱版

当前位置:首页专题专栏科技与文化科普知识

科普知识
天津古海岸与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七里海牡蛎礁、湿地地质遗迹
来源:天津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 时间:2020-10-14 11:50
无障碍语音播报
0:00 / 0:00

     七里海古泻湖湿地所处的天津北部平原,海侵时海水可以顺势伸入陆地内部,海退时则留下串珠般的一系列洼地。七里海古泻湖湿地是海侵、海退过程中,在天津平原留下的众多泻湖湿地之一,其沉积物颗粒细小,主要以河漫滩相、泻湖相、沼泽相沉积为主,地下有海相层。七里海地质遗迹丰富,至今还保留有几千年来形成的古牡蛎礁、古泻湖、古岭地、古海岸线、古河道等丰富的地质遗迹。这些地质遗迹是追溯渤海湾西岸天津平原的成陆史和推演古地理、古气候、古环境的佐证,是国内外众多学者研究海陆变迁、地球演化的天然教材。

古牡蛎礁(滩),是生长于距今约7800-1000年前的河口或开放浅海泥砂质海底的牡蛎壳堆积遗骸,礁体一般由直立个体累积层与平卧个体堆积层交替组成。

分布于宁河县七里海湿地北侧的俵口乡和罾口河等地古牡蛎礁(滩),埋藏于地表以下3-10m处,礁体厚度约2-6m;单个壳体一般高25cm左右,最大高可达50cm,一般宽10cm左右。其规模之壮观,排序之清晰,保存之完好,国内绝无仅有,世界亦属罕见。古牡蛎礁(滩)及相关的沉积地层,真实地记录了末次冰期结束、气候转暖后距今约1万年的时间里,海面上升、海陆交互演替的沧海变桑田的历程。对于研究天津沿海平原的古地理、古气候、海洋生态、海平面变化及新构造运动具有重要科学价值,被中外专家称为“极其宝贵的天然博物馆”和“天然教科书”。古牡蛎礁是不可再生的资源,是大自然赐予人类的瑰宝,值得人们珍惜和保护。

根据已有的古海岸线和古牡蛎分布资料,推测距今5000年前,海岸线位于潘庄镇、大海北、小海北一带,当时七里海地区为海相沉积环境。在海岸线南部的东塘坨、俵口、岭头一带,分布有生长于滨海平原海岸带环境下河口—海水交汇处的古牡蛎和陆相沉积推进与海相沉积侵入两种交互沉积(对持、相互抗衡)作用下形成的古岭地。距今3800~3000年,海岸线退至造甲城、七里海镇一带,而其南部的乐善庄、北淮淀和余家岭一带亦分布有古牡蛎和古岭地。距今2000年,海岸线退至余家岭村一带。七里海地区逐渐演化为泻湖沼泽环境。古海岸线、古岭地、古牡蛎的存在无疑证明了七里海地区陆相沉积推进、海相沉积节节后退的海陆变迁过程。这一海陆变迁过程直接影响着七里海古泻湖湿地的形成和演变。

自七里海形成的3000多年以来,根据历史书籍、县志和近代报刊的记载,七里海一直保持着滨海湖泊、沼泽的湿地景观。《水经注》:“自是水(鲍丘水,即今蓟运河)之南,南及滹沱,西至泉州雍奴(今武清、宝坻一带),东极于海,谓之雍奴薮。”明朝《明世宗录》(1507~1566年):“七里海广袤二百五十二里”。一百多年后,到明末,七里海面积基本没变。清朝时期七里海演变成前海、后海、曲里海3部分,乾隆四十四年(1779年)编修的《宁河县志》:“七里海,在县西南五十里。水本无源,地势洼下行潦归焉。当雨多水汇,极目无涯,汪洋如海,故以海名。西接筐儿港,西北接青龙湾二引河之水,东南分流入运河(蓟运河)归海。宽二十里,长四十里。海之西北为后海(后七里海),宽八里,长十八里。其东南为曲里海,宽四里,长十里。”民国时期,《内务部河务季报》:“七里海,西接塌海淀,北承后海。后海之西北为鲫鱼淀,……东南为曲里海,又南为宁车沽。每逢雨多水汇则……极目无涯,旱则诸淀皆涸;惟七里海尚有宁车沽一道,下通北塘潮汐,水常不竭。”从明朝以来“泽宽水深”的湖泊,到清朝乾隆年间被逐渐分割成前海、后海、曲里海3部分,湖底不断淤积,水面不断萎缩,逐渐演变为湖泊、沼泽湿地。

近百年来,由于人类活动,七里海古泻湖湿地的大片天然湿地逐渐消失,后海和曲里海不复存在。潮白新河的开挖,虽然有利于当时的排涝泄洪,但两侧大堤占用了上万亩沼泽地,致使七里海古泻湖湿地总面积大幅减少。围海筑堤改变了七里海古泻湖湿地的地貌和水动力条件,七里海古泻湖湿地的生态功能明显减弱。近年来,七里海泻湖湿地自然湿地面积不断减少,而人工湿地特别是水产养殖水面不断增加,改变了泻湖湿地的自然景观格局,成为复合的人工湿地景观,湿地景观类型日趋单一,湿地景观的天然异质性降低。

友情链接:
党政机关

关于本站| 版权信息| 网站地图| 使用帮助| 联系我们

主办单位:天津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 地址:天津市和平区曲阜道84号 邮编:300042

网站标识码:1200000077 备案编号:津ICP备19001981号 徽标  津公网安备12010102000518号

版权所有:天津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

关于本站|版权信息|网站地图|使用帮助|联系我们

主办单位:天津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

地址:天津市和平区曲阜道84号

网站标识码:1200000077

备案编号:津ICP备19001981号 版权所有:天津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

徽标津公网安备12010102000518号

党政机关
按回车键在新窗口打开无障碍说明页面,按Ctrl+~键打开导盲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