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部背景图 头部背景图
关爱版

当前位置:首页业务频道林业管理林业信息

林业信息
自然保护地:为子孙后代留下的宝贵自然遗产
来源:国家林业和草原局政府网 时间:2021-06-07 14:26

     “把应该保护的地方都保护起来,做到应保尽保,让当代人享受到大自然的馈赠和天蓝地绿水净、鸟语花香的美好家园,给子孙后代留下宝贵自然遗产。”

这一人们心驰神往的愿景,正在国家政策的强力导向下逐步变为现实。

     2019年1月23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中央深改委第六次会议,审议并原则通过《关于建立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同年6月16日,中办、国办正式印发《指导意见》。自此,我国自然保护地体系建设站在国家政策主导的强力“风口”下,借势腾飞。




    政策推升 有力保障自然保护地建设

    我国自然保护地体系建设的加速“变局”,始于2018年党和国家的机构改革。国家林业和草原局正式成立并加挂国家公园管理局牌子,被赋予了统一管理国家公园等各类自然保护地的职能。

    按照“三定”方案,国家林草局自然保护地管理司成立,统一行使对原属国土、农业、环保、住建、海洋和林业部门的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自然遗产、地质公园的管理职责,1700多处自然保护地转入林草系统管理。

    2019年6月16日,中办、国办印发《指导意见》后,国家林草局成立了相关工作领导小组,印发了局内任务分工和任务清单。各省(区、市)均成立自然保护地管理机构,并陆续出台了实施意见。

    “十三五”期间,我国已初步构建自然生态系统保护的新体制新机制新模式,自然保护地面积、数量均呈现增长之势。

    5年来,100多亿元中央预算内投资和中央财政补助资金投向了自然保护地建设。建成了10处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区,新增44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33处国家地质公园(正式命名),成功申报4项世界自然遗产、8处世界地质公园。自然保护地数量增加700多处,面积增加2500万公顷以上,总数达到1.18万处,占陆域国土面积的18%、领海的4.1%。其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474处、国家森林公园906处、国家湿地公园899处、国家风景名胜区244处、国家地质公园281处(含资格)、国家海洋公园67处、国家沙漠公园125处。同时还有41处世界地质公园、14项世界自然遗产和4项世界自然与文化双遗产,总数均居世界首位。

    纲维有序 保护监督有章可循

    建立自然保护地体系,要保证绿色发展不动摇,在应保尽保的前提下展现宁静、和谐、美丽的自然景象。

    如何保护好管理好自然保护地?建立统一规范管理体制,统筹规划、立法建制、加强监管是根基。

    顶层设计构建发展蓝图。全国自然保护地体系规划研究有效开展,已取得初步成果;全国自然保护地“十四五”规划和中长期发展规划编制已基本完成;林草系统生物多样性保护“十四五”及中长期规划编制也已启动。

    立法建制有规可循。国家林草局成立起草工作专班,起草完成《自然保护地法》(草案征求意见稿)、《风景名胜区条例》(修改征求意见稿),形成了《自然保护区条例》修订草案。起草制定地质公园、海洋公园、世界自然遗产地以及自然保护地监督管理、特许经营管理等配套制度。完成了各类自然保护地标准体系及现行标准梳理,13项标准获批立项。

    支撑保障点面结合。成立了国家级自然保护地专家委员会、评审委员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建立全国自然保护地监督检查管理平台,按季度开展国家级自然保护地人类活动遥感监测。2020年共发现2604处问题点位并组织相关的省级林草主管部门及自然保护区管理机构进行核查。

    示范建设探索“真经”。与青海省共建国家公园示范省,力求为全国提供“青海方案”。

    监督管理“剑出鞘”。开展专项行动,组织开展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专项检查,参加“2020绿盾自然保护地强化监督检查”“碧海2020海洋生态环境保护”、长江非法码头专项整治、长江禁捕退捕等联合执法专项行动。对“绿剑行动”存在违法违规问题的30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进行重点督办,25处已通过整改验收销号。对自然保护区未批先建、未批先占等违法违规行为开展专项检查;对风景名胜区内存在的违法违规问题全面排查整改。

    调研督查促整改。围绕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自然保护区重要指示批示精神,组织调研组实地调研督查,持续推进对海南澄迈、安徽扬子鳄、河北大海陀、内蒙古图牧吉、新疆卡山、甘肃祁连山等自然保护区的问题整改及后续评估、调整、晋升等工作,取得良好效果。组织地方对长江经济带自然保护地生态环境突出问题,如江豚保护区加油站、网传“黑茶山被疯狂砍伐”等问题进行核查。

    做好巡视、环保督查等工作。针对中央巡视反馈的2个问题,制定了7项整改措施,其中3项已完成。向中央环保督查组累计提交13批次材料,转办的16起信访件全部办结。完成了审计署督办的3项涉及自然保护地的整改事项。

    通过5年努力,全国91.5%的陆域生态系统类型和90.8%的水域与湿地生态系统类型已纳入自然保护地范围, 25个重点生态功能区中自然保护区保护率达23%,自然保护地已成为国家生态安全屏障的基本骨架和国家生态安全空间格局的重要节点。

    绿色保护 整合优化保护顺畅

    开展自然保护地整合优化是生态文明的建设内容。

    2020年3月16日,整合优化工作正式启动。自然资源部、国家林草局领导高度重视,多次召开会议专题研究部署,高位强力推进。

    建立领导机制和工作队伍。成立了跨部门领导小组、 36人专家组,来自国家林草局所属7院的41名业务骨干组成了预案审核工作专班。

    出台政策研究解决重大问题。自然资源部和国家林草局联合印发6个政策指导文件,5次召开电视电话会议进行调度部署,编发16期工作简报。

    组织专班审查。专班自7月集中办公以来累计投入4000多个工日,处理数据数千万条,两上两下形成了31个省(区、市)审查报告。

    开展考察督导。分4批次赴15省对30个保护地整合优化问题考察论证,赴5省指导帮扶,对3省联合约谈。

    实施联合会审。建立了3部门代表和专家联合审查和反馈机制,完成了各省预案审查,并向各省反馈了意见。目前各地正按要求修改报送材料。

    宣传培训 展现生态文明成就

    2019年8月19日, 由国家林业和草原局、青海省政府主办的第一届国家公园论坛举办。习近平总书记发来贺信强调,中国实行国家公园体制,目的是保持自然生态系统的原真性和完整性,保护生物多样性,保护生态安全屏障,给子孙后代留下珍贵的自然资产。这是中国推进自然生态保护、建设美丽中国、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一项重要举措。

    论坛组织了自然保护地管理与创新、自然保护地社区发展与全民共享、生物多样性保护、自然遗产地的未来4场主题分论坛和以生态文明建设为主题的6场边会。此次论坛各主流媒体竞相报道,引发了民众对自然保护地体系建设的广泛关注。

    “用一个个动物情节故事鲜活呈现绿水青山中动物的面孔,展现生态文明的成就。”从2019年1月1日开始,央视综合频道和国家林草局自然保护地管理司强强联手,推出了不被打扰的相逢——《秘境之眼》。该节目以我国上万个自然保护地布设的红外相机和远程摄像头拍摄的珍贵动物视频为素材,以短视频、原生态的方式,把观众带入祖国东西南北中,高山、密林、湿地、荒漠的秘境——自然保护地之中,展现了生态文明的成就。

    自2019年1月1日至今,《秘境之眼》已制作播出721期,日均收视人群约250万人,全网累计覆盖人数超过2.41亿,并在央视频推出系列直播、“乐在秘境”“爱在秘境”、VR动物视频等精彩内容,总播放量765.7万次,通过多样化的新媒体呈现方式,真正实现了全媒体覆盖的传播模式。央视综合频道官方微博账号“央视一套”发布秘境相关内容微博683条,阅读量超过2073万次;发布秒拍小视频673条,播放量1.05亿次;发布微信公众号文章174篇,阅读量超过70万,形成了较大的社会影响力。野生动植物慢直播体系典型案例入选了中宣部“两山”理念宣传典型。

    除此之外,还相继开展了“中国自然保护地十件大事”及《秘境之眼》精彩视频评选,围绕“国际生物多样性日”“文化和自然遗产日”“世界地球日”等开展了主题宣传。

    近年来,自然保护地管理司还注重提升行业素质,举办了14期各类培训班。建成了“全国自然保护区在线学习系统”,全国自然保护区巡护监测员职业技能竞赛获批将组织举办。

    走向国际 让自然保护地成为世界瑰宝

    世界遗产是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名录》的具有突出普遍价值的自然区域和文化遗存。

    世界地质公园是对具有国际意义的地质遗迹等自然资源进行科学保护和可持续利用,进而促进地方社会经济发展的区域。

    我国众多的自然保护地经过精心呵护和不懈建设,已步入世界自然遗产、世界自然文化双遗产、世界地质公园之列。

    “十三五”期间,共有湖北神农架、青海可可西里等4项世界自然遗产成功申报,共有湖南湘西、甘肃张掖等8处成功申报世界地质公园,确保中国世界自然遗产和世界地质公园申报与建设质量不断提升。

    2020年,国家林草局积极推动指导“中国黄(渤)海候鸟栖息地(第二期)”“巴丹吉林沙漠-沙山湖泊群”申遗工作,配合做好第44届世界遗产大会筹备工作,组织世界遗产第三轮定期报告填报。开展世界地质公园推荐评审工作,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报送了3处世界地质公园申报书和10处世界地质公园再评估进展报告,对19处世界地质公园再评估工作进行部署。

    第一届中国自然保护国际论坛(2019年)在广东省深圳市召开。论坛设主论坛和9个分论坛,内容覆盖国家公园、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森林公园、地质公园等各类自然保护地,以及自然保护立法、自然保护地体系建设规划、基于自然保护地的野生动植物栖息地保护、生物多样性调查监测与保护评估等多个方面。来自1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政府代表,自然保护、生物多样性保护方面的研究机构和保护组织代表,以及专家学者500余人参加论坛,就如何共同保护全球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服务达成“深圳共识”。




    谋划“十四五” 步入保护发展“新赛道” 

    以自然之道,养万物之生。

    聚焦“十四五”,我国自然保护地体系建设将从保护自然中寻找发展机遇,以更多的举措让绿色发展的脚步延伸。

    将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坚持保护自然、服务人民、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理念,紧紧抓住当前重要战略机遇期,以初步建成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为目标,全面完成自然保护地整合优化任务,强化监督管理,不断提升生态服务和生态产品供给能力,为协调推进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作出积极贡献。

    加强自然保护地整合优化。制定自然保护地整合优化调整实施方案,整合交叉重叠自然保护地,新建一批自然保护地填补保护空缺,优化完善空间布局,分类有序解决自然保护地内历史遗留问题,开展勘界立标,编制修订单体自然保护地总体规划。

    加强法规制度建设。完成《自然保护地法》《自然保护区条例》《风景名胜区条例》制修订工作,制定完善自然公园管理规章制度,制定统一的自然保护地技术标准规范,增强自然保护地法制化规范化建设管理水平。

    加强监测监督管理。综合应用监控系统、监测系统、信息管理系统等现代科技手段,着力构建全国自然保护地天空地一体化监测监督管理体系,切实提高自然保护地科研监测和监督管理能力水平,强化日常全方位监管。继续深化“放管服”改革,强化事中事后监管。

    加强国际合作交流。积极参与生物多样性公约和世界遗产大会,更好展示林草生物多样性保护成效。持续推进黄(渤)海候鸟栖息地(第二期)、巴丹吉林沙漠-沙山湖泊群申遗等工作。组织做好世界地质公园申报、再评估和考察准备工作。加强与国际组织合作,推动双边多边合作交流。


附件下载:

相关新闻:

友情链接:
党政机关

关于本站| 版权信息| 网站地图| 使用帮助| 联系我们

主办单位:天津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 地址:天津市和平区曲阜道84号 邮编:300042

网站标识码:1200000077 备案编号:津ICP备19001981号 徽标  津公网安备12010102000518号

版权所有:天津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

关于本站|版权信息|网站地图|使用帮助|联系我们

主办单位:天津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

地址:天津市和平区曲阜道84号

网站标识码:1200000077

备案编号:津ICP备19001981号 版权所有:天津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

徽标津公网安备12010102000518号

党政机关